大明1617 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河邊_頁2
更新:09-05 04:56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軍事小說
知道,這件大事一旦開始就沒有了回頭的道路,必須成功不容許失敗,盧象升已經下令,所有經過的不聽勸阻的人,不論軍民百姓還是士農工商,任何身份,哪怕是個舉人也能先拿捕下來,如果不聽軍令敢便試圖越境的,則可以格殺勿論!
騎兵們衝出堡門,在佈滿綠草和豆苗的荒野和農田中游弋着,大半的人都被隔擋了回去,小半自恃身份的被抓捕了起來,官道直接被放了拒馬,任何人禁止通行。
還有騎兵赴白洋河一帶,驅走了在河上捕魚的魚夫,有一些在遠處放鴨子的人,因為是在對岸,離的也遠,騎兵們沒有動手,只是隔空放了幾箭,將放鴨人遠遠的驅走了。
整個陽和一帶已經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盧象升等人儘可能的要隔絕大同往新平堡方向的道路,使消息不能傳遞,畢竟如果洪承疇走的慢的話,二百里路走五六天也很正常,大明官兵如果餓肚子開拔,一天撐死了走二十里,不過乾糧齊備,訓練有素,一天走五六十里也不是不可以,得看主將的決心和意志,將士們的體能,當然,最重要的是兜里有沒有乾糧儲備。
……
盧象升下令陽和戒嚴,隔絕道路,並且諸堡戒備的當晚,其實也就隔了不到兩個時辰,當黃昏時的金色陽光照映在波光蕩漾的白洋河的河水裏時,張瀚和兩個老頭正坐在白洋河邊垂釣,身邊有竹編的魚簍,十幾尾魚在內不停的撲騰着。
釣魚在開初時只是張瀚想起來的一個笑話,不過經過一年多的時光,他對釣魚越來越感興趣……釣魚確實是很不錯的愛好,風景好,眼和腦都能得到休息,無意和有意之間就有所收穫,當魚杆一震,魚浮一沉,然後手腕用力一抖,魚兒上勾被提出水面,這種樂趣確實也叫人相當的快樂。
張瀚在此之前確實相當的疲憊,一手一腳創立了和記,打下了這麼大的地盤,創立了這麼大的基業,事務浩繁,幾乎都是他一手操持,別人最多就是打個下手,所有的事都要他拿主意,定主張,甚至細節都是由他來定,一刻不得休息。
現在諸般制度雖然是草創,但都能運作自如,而且有了孫敬亭當助手,很多瑣碎的事情都是孫敬亭直接辦理了,軍政大事,仍在張瀚之手,但他已經可以有閒暇坐在白洋河畔發呆了。
這是一件好事,長時間的休息難得可貴,張瀚也明白,一旦他重回草原的時候,就是與大明全面開戰的時候,到時候軍政大事會成十倍百倍的增加,數年之內也不得休息。接下來就是經略各處要得到的地盤,與俄羅斯人,與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與荷蘭人,英國人,日本人,到處都是爭鬥,西域,外東北,俄羅斯人的地盤,烏拉爾山以東地方,還有南洋諸島,東南亞諸國,這些都算是可以在他有生之年就搶下來的大地盤。
華夏文明的內核是農耕民族,一時半會沒有辦法轉成海洋帝國,就算勉強轉了,恐怕也會有一段時間往後退縮的時期。
張瀚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打下足夠大的地盤,使帝國膨脹到一定的地步,就算有些保守和退縮也足夠了,幾百年後,華夏的版圖肯定比歷史上大的多,也強大的多……
文明的內核也要有所改變,打下大的版圖,統治諸多的異族,是要以華夏為主體,獲得足夠多的資源和好處。
如果和大明學,和隋唐學,用中華的物資來討好異族,把朝貢制度當成賞賜制度,人家送一千兩的東西,回賜一萬兩,對異族比對自己本族人要好的多,為什麼?就為了人家幾句虛偽的誇讚和奉承?這不是他娘的冤孫冤大頭麼?
就是要把這些異族踩在腳下,獲取足夠多的好處,壓榨他們,叫他們心悅臣服的侍奉華夏,奉華夏為主,自覺的學習華夏的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圈的一部份,而不是反過來叫華夏去接納他們,去容忍他們的落後文明。
張瀚一直覺得,人類在發展之後,很多事情矯枉過正了,在他的治下,絕不允許出現這種倒掛的情形,士大夫和軍人是對天下負有責任,所以他們能當官獲得權力,如果將來開議會,也是這些有人類和國家有貢獻的人可以獲得選取權和被選取權。醫生,農民,工匠,成年男子,心智正常,沒有犯罪的,也一樣有這種資格。婦人中有一定學歷,能證明自己心智不下男子的也可以,除此之外,那些有犯罪歷史的,對國家沒有貢獻的懦夫,只知道誇誇其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