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那座山 第十一章 遺失的古文明二
更新:08-13 18:10 作者:飄舞的陽光 分類:都市小說
遺失的古文明二
吐爾遜隊長和李明國校長他們一隊三人從西邊尋找,一路看見人就問看見6個小學生沒有,生怕遺漏了可疑跡象,不管是牧羊人,砍柴人,農田勞動的,還是打青草的都說沒看見,騎馬一路奔到塔里木河邊也沒發現可疑足跡,富有經驗的吐爾遜和李校長商量,孩子們很可能沒有走這條路,那就是走的英吉海子,我們趕緊和老方他們會合,再商量對策。
他們趕到英吉海子打漁人告訴說老方他們才走一兩個小時,李校長他們在打漁出隨便吃點東西,補充滿水,騎上馬往南走去,是應該用走字,在沙丘上,草叢中,騎馬也不比走路快多少,鋒利的蘆葦葉不時刮蹭着馬和人的皮膚,拉拉扯扯,牽牽絆絆想快也快不起來。
吐爾遜李校長他們趕上老方他們都已經是晚上十二點了,他們在方蘭欣他們經過的一片小海子邊露宿歇息,原本打算連夜繼續往前找孩子,想想還是明天再繼續,一是,黑夜到處模糊一片什麼都看不清楚,二是怕孩子們見到有大人找來躲着不見,這樣就錯過好時機,三是現在已經很晚了,大家都累了一天明天還要繼續尋找保持好的體力,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趕上孩子們呢。大家商量今晚就此休息。
這一夜,
方爸爸他們卻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原本想天黑前能趕上孩子們,可現在卻在這小海子邊露宿了。
吐爾遜是土生土長的維族人,他們的祖輩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他對這片土地熟知又熟。大家看着天上的繁星點點,聽吐爾遜講他祖先。
吐爾遜的父輩們世世代代在沙漠中的海子之間生活,他們旁水而居,其生活方式奇特並有自己的方言。《回疆志》載「羅布人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魚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鳥剝皮為衣,或以水獺皮並哈什鳥之翎,持往城市貨賣,易布以代衣。」羅布人本來就不多,戰亂的遷徙及1852年爆發在小羅布淖爾的鼠疫,給羅布人造成巨大的災難,羅布人四散逃亡,部分西遷至今洛浦縣,部分散居在若羌、輪台、尉犁縣境內。
羅布人被中國官方劃歸為維吾爾族的一支,在新疆羅布泊地區,生活着一些操維吾爾語羅布方言、以打魚為生的土著居民,被稱為「羅布人」。千百年來他們與世隔絕,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最後的羅布人」。他們在沙漠中的海子邊打魚狩獵,種莊稼,保持着原始的風俗習慣,其生活充滿了神秘色彩。
羅布人很早就居住在敦煌羅布泊一帶,羅布人信奉胡大遜尼派。羅布人認為在距舊阿布旦村附近有一個神聖的地方,這是一個用蘆葦和胡楊木建成的四方形建築,高約2米,長寬均有6米,門朝南開,西邊另外建有一堵小圍牆,傳說圍牆內的地底下埋有聖物。
傳說,古代有六位伊斯蘭教的聖賢帶着一條狗從和田來到羅布泊,這些聖賢們對昆康伯克的一位祖先所行的善事進了褒獎,獎品是一個銅體和一面旗幟。聖賢們離去的時候被一夥強盜盯上了,強盜們沿着聖賢留下的腳印一路追殺,聖賢們發現之後就砍掉了狗的腿,狗變成了一尊化石。
羅布人很崇拜老阿布旦的這個聖地,雖然羅布泊一帶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但是羅布人就是要守護這快聖地,堅持在羅布荒原上一直生活下去。
羅布人結婚之前必須得到雙方父母同意,新郎要在舉行婚禮的前幾天到新娘子家去幹活,跟着未來的岳丈一起下海子捕魚。
舉行婚禮前夕,新郎家裏要為新娘家準備幾頭牛、羊以及幾張狐狸皮等物,由新郎送到新娘家,作為聘禮。
新娘要為新郎拿出用羅布麻做成的12件襯褲。新娘的父親要把門前的某一塊海子贈給新娘做陪嫁。
羅布人的婚禮在新娘家裏舉行。新郎和新娘要站在門口迎接前來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他們身邊都有伴郎和伴娘,新娘的父母要端上燒烤得香噴噴的魚和野鴨肉招待來賓。吃過飯之後,阿訇把兩張頭巾蓋在一對新人頭上,誦經祝福。
婚禮結束時,所有參加婚禮的來賓都會向新人表達美好的祝願,說一些祝他們夫妻恩愛、幸福甜蜜的話。然後,大夥把一對新人送到海子邊,目送新郎新娘到達對岸,進入到新娘的父親為他們準備的一座帳篷里,新郎新娘將在此度過新婚之夜。
次日清晨,兩位中年婦女給新婚夫妻送淨身的水,小兩口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