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強皇帝 第305章 肘腋之變(六)_頁2
更新:01-22 04:10 作者:劍花如夢 分類:軍事小說
,他卻沒有說錯——若是天下再讓當今天子這麼折騰下去,殿下還等得到繼位的那一天嗎?這一次是河南尹治下的滎陽發生叛亂,下一次,會不會是洛陽城內的國人發起暴動?」
「文行!難道你也贊同劉景升的悖逆之行不成?」王蓋不悅的瞪視着裴潛。
裴潛哈哈一笑,道:「這倒不是,我只覺得殿下當日所言,甚是有理——不如轉封吳郡,早早的就藩,或可保得殿下一人的平安。」
裴潛雖然否認自己是贊同劉表想法的,然而,他後面的那些話,分明跟當初劉照對劉宏說時一樣,是一種反諷而已。王蓋聞言,非但沒能消解怒意,反倒更加生氣了。
「好了,先聽殿下的意思究竟是什麼,你們兩個就先別吵嘴了!」盧愷見失態有失控的傾向,趕忙出言喝止。他如今是弘農王郎中令,王府當中,除了傅、相,數他地位最尊,可謂是百僚之首。因此,他一開口,王蓋只能壓下怒氣,偃旗息鼓,而裴潛也收起了玩世不恭的神色。
「子覆說得不錯。」劉照一開口,就先肯定了王蓋的說法。眾人聞言,無不暗自點頭,包括了持有不同意見的裴潛。
原因無他,在場之人,立場都屬於儒家士人一派,首先看重的,是個人的道德,無論如何,他們也不願意見到劉照為了自身的利益,背棄倫理綱常。如果這樣的話,他們這些年來的心血和冀望,豈不是全都落空了?
況且,大漢又一直號稱「以孝治國」,幾百年的影響下來,早就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的傳統,豈容你隨意踐踏?就連曹操在殺孔融的時候,也是以孔融的一些言論有違孝道,來做為藉口。若是有人公然以子弒父,以臣弒君,那還不得成了天下公敵?
至於裴潛,身為屬臣,他有義務從劉照的個人利益出發,為劉照出謀劃策,哪怕是有違倫理綱常,他也要盡這個義務。但是,他又不願意看到劉照自身違背這些道德準則,這大概就是一些身為謀臣的儒士,所特有的矛盾心理罷。
「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既是立身之本,亦是立國之本。若是君上不能遵循孝道,那他又有什麼資格,要求臣下對自己盡忠?因此,劉景升所言,我絕不會贊同、採納。」劉照正色道。
劉照當然不會贊同劉表的想法,這與劉表的想法是否可行無關,就算政變能夠輕輕鬆鬆的成功,劉照也絕不會那樣去做,因為這會極大的影響他繼位的正統性。
正統性,是人民對政權作為一種權威所給予的認受,也是政權實施統治的基本條件。雖然在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當中,君權來自天授,但是,天無心,以人為心,所以,天心亦即民心。而民心,又往往由社會主流輿論來體現。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儒家的道德規範,就是人們評判政權是否具有權威性的準繩。
在儒家的理論體系當中,忠與孝,是密不可分的。臣下為何要對君上忠心呢?你總得給出個理由罷?對此,儒家的看法是,君與臣的關係,就好比父與子的關係,這樣一來,就把後天形成的君臣關係,轉化為了有先天血緣聯繫的父子關係。
正因為父子關係是先天的,因此,孝道也就是天然而生的,不證自明的,換而言之,兒女孝敬父母,跟父母疼愛兒女一樣,那是天經地義的,需要拿什麼東西來證明之後,才能施行嗎?顯然不是。
因此,當君臣關係和父子關係聯繫到一起後,忠便也從一種社會責任,變成了天然的、無可置辯、毋須證明的道德責任。這正是統治階層,或者說君王所最願意看到的。
若是劉照敢參與廢黜自己父親的政變,那他在天下人的心目當中,就失去了道德上的認同感,同時,也會失去人們或自覺或不自覺的擁護。這就會使劉照的統治基礎,變得極為脆弱。
認同感是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它往往會決定,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會不會有一種「他是自己人」的感覺。這種認同感,或許在平常的時候,並不會表現的那麼明顯,可是,在十分關鍵的「選邊站」的時刻,它往往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在人們心中發揮作用,讓實力的天平悄悄的偏向某一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發揮作用的,就是這種認同感。而道,正是人們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
總之,劉照是堅決不會讓自己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