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 第433章 一疏揚名(上)_頁2
話,而實質內容卻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可陸縝的這一份奏疏,卻幾乎全是乾貨,而且有許多更是發前人之未想。
比如關於西南時有叛亂的局面,陸縝就提出這是太祖時就犯下的錯誤。那時為了安撫地方和外族而設的羈縻州縣,只會讓那裏的苗壯等族一直和朝廷有所疏離,從而百年來叛亂不休。
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關鍵不在出兵平亂,卻在文政和德治。該派出一批飽學之士,以仁政安撫那裏的人心。同時廣開官學,儘量地將那裏的各族人等都吸納進學校之中,用儒學中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來改變他們落後野蠻的生存狀況。
雖然這麼做是曠日持久的事情,但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能扭轉如今西南的亂象。
其實陸縝這一策略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在幾十年後,一代心學宗師王守仁就是靠的這一興學之道,外加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才能將貴州龍場那一帶的化外野民都給征服,讓他們重歸王化。
既然王陽明能夠用此招征服貴州的外族,那陸縝相信今日的朝廷也能用同樣的手段解決西南的問題。只要那裏的人接受了漢人的文化,尤其是接受了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義,禮義廉恥等等理念,那如去年般的叛亂可能就會徹底消除了。
西南的亂象,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卻也一直困擾着滿朝君臣。每年裏,朝廷都會撥付出好大一筆錢財來安撫那些土司族長,希望能讓他們安分些。但過上那麼幾年,這些傢伙又會以各種理由開始不安分起來,或殺官,或攻打州縣,然後朝廷又得派出兵馬前去平亂,實在是不甚其擾。
現在陸縝在奏疏的開頭就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見解,確實讓朱祁鎮覺着眼前一亮。只是,這事畢竟關係到整個國策,雖然他有些心動,卻也只能先與朝臣商議後再作決定。
其實陸縝也沒有想過自己這個全新的主意真能為天子所接受。甚至連西南邊事這一條,也不過是因為最近兵部談論最多,才使他動了這方面的心思,更多只能算是臨時的蹭熱點而已。他真正想要表達的觀點,卻在後面兩點——
「……臣陸縝言,東南之地雖承平日久,然倭患尚存,此陛下不可不查也……然東南諸省兵備廢弛,亦為我大明之隱憂……他日,倭寇入邊而衛所兵難當,則必使朝廷歲入銳減……」
針對東南的問題,陸縝不但提了一直存在,卻總是被天下所忽略的倭寇之患。
雖然這些年來,倭寇也屢有從海上殺來搶掠的,但顯然還不成氣候,也沒有真正對東南諸省構成威脅。但陸縝卻明確指出,若不加以防範,則必然會釀成大禍,而其中最關鍵的,還在於大明在東南的駐軍實力的銳減。
曾經和倭寇有過交鋒的陸縝很清晰就能感受到此時江南衛所官兵已有怯戰之意。或許現在他們仗着人多勢眾還能打退來犯之敵,可等到將來,當倭寇真箇凝聚成一股力量時,那將是整個東南沿海的噩夢了。
至於針對這一問題,陸縝提出的也就一個辦法——勤練兵馬,早做準備。
其實陸縝更想提出的是開海,因為倭患所以出現,說到底還是因為海路不通,只有開海通商才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但他更清楚禁海是大明祖訓,除非自己掌握大權,或是找到一個恰當的機會,否則這話是不能提的。
不過對他的這一諫言,天子也好,其他朝中高官也罷卻是很不以為然的,認為這不過是他的危言聳聽罷了。東南有近十萬衛所官兵,難道還會被區區倭寇所襲擾不成?
唯一值得讓人擔憂的,還在於他最後點到的幾句。要是東南真出了亂子,整個大明的稅收可就要銳減一半了。不過在如今自信的君臣看來,這一結果出現的概率實在太低。
而陸縝最後提到的關於北方邊事的一些看法,才是真正吸引人眼球,同時也讓他得以再次揚名的關鍵所在。
在陸縝看來,與蒙人交鋒,真正的戰場並不在攻或守上,而在一個商字。只要能想法兒讓草原諸部都離不開中原的各種珍奇之物與日常用品,則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同時,他還很有「先見之明」地提到了瓦剌即將徹底取代韃靼的說法。
而這一點,在這份奏疏於朝中傳開後不久,就被急急送來的一份邊報所證實了……
今天有些忙,所以發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