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生意人 第七百三十六章 垂簾聽政的故事_頁2
更新:12-17 10:45 作者:素布可奈 分類:軍事小說
的始作俑者。」
裴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逐漸理解,高宗為何獨獨提出對太子韋氏的關注。
李之口中不停「畢竟垂簾聽政並非宮廷政治的常態,相反,它恰是特殊情況下的救急之舉,是基於長遠利益的一個權宜之計。對此,定會有許多飽讀聖賢之書的大臣對此不滿,因此,維持內部團結,施政上不出大的紕漏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團結的基礎,是建立在雖垂簾聽政卻不戀權之上,一代賢后史上又有幾人?一旦沒有清醒地意識到這點,權力欲望膨脹的結果,就會是禍亂朝綱,豢養男寵、生活奢靡不堪,這就是女性為政的最大弊端!」
「實際上主因還是因人而異,就如北魏兩個女人的喜悲人生之別?」裴炎很快給自己找到了答案。
作為封建帝王之家歷來都有「後宮不得干政」的沿襲慣制。
漢武帝劉徹在臨終前為了杜絕子幼母壯、女主亂國的萌禍,甚至不惜對自己喜愛的鈎弋夫人痛下殺手,開啟了「子貴母死」的皇家政治傳統。
作為開啟新的政權過度方式的漢武帝,他大概也不會想到這項制度影響了後世數千年。
而在由鮮卑人建立的北魏中,這項制度被拓跋家族完全繼承了下來,成為了確保北魏皇權平穩過度的不二法器。
那麼問題就來了,女人該不該垂簾聽政呢?
對於封建帝制社會人治大於法的皇室,當面臨「子幼母壯」的尷尬局面,客觀來說以「子貴母死」的方式杜絕皇權旁落,雖不失為明智之舉,但其中更多的則是「無情最是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於是裴炎嘴裏的因人而異,及北魏兩個女人的喜悲人生,就能很好說明這一切。
公元436年,北燕皇族馮氏家族被北魏所滅,年幼的馮太后被罰沒太武帝拓跋燾深宮充為奴婢。
此後馮氏憑藉着聰明機智成為了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二人琴瑟和諧、夫妻恩愛。
可惜天公不作美,成為皇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年輕的文成帝暴斃,按照北魏「子貴母死」的政治傳統,太子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被賜死,而馮太后依照慣例也在陪葬行列。
但就在文成帝火葬的當天,由於馮太后鶼鰈情深,突然沖入火葬場陪葬先帝,在場的文武百官都被她的真情實意深深震撼,馮太后也作為特例沒有納入陪葬的行列。
此後,
12歲的小皇帝拓跋弘即位,馮太后垂簾聽政成為了小皇帝的得力助手。
但伴隨着拓跋弘的逐漸成人,母子二人為了權力逐漸心生嫌隙並愈演愈烈,在殘酷的政權爭鬥中拓跋弘敗陣,只好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拓跋宏,史稱孝文帝。
年少的孝文帝,在祖母馮太后垂簾聽政的傾力輔佐下,北魏開啟了不斷改革的歷程,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也在此時逐漸鋪展開來。
北魏在馮太后的治理下國勢日漸昌盛,這也為此後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北魏沒有馮太后,也就沒有後來孝文帝的改革,馮太后之與北魏有着比肩商鞅的歷史地位。
在勞心勞力完成北魏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後,年老的馮太后溘然離世,孝文帝拓跋宏悲慟不已,以國君的規格厚葬了馮太后。
馮太后的垂簾聽政,為北魏的鼎盛創造先決條件,乃至為影響後世的孝文帝改革鋪平了道路。
足見女人垂簾聽政,在馮太后身上不僅沒有出現禍亂朝綱的弊端,反而促使北魏蒸蒸日上。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女主垂簾聽政,就能承擔起護家衛國的歷史重擔呢?
相比之下,宣武帝元恪的皇后胡充華的垂簾聽政,不僅沒有造就北魏的強盛,反倒致使北魏從此陷入了滅國之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元恪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兒子,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明君,在他的統治下,北魏南攻南朝、北擊柔然,國力乃至疆域極盛一時。
然而,元恪在做了16年皇帝後卻暴斃而亡,年僅6歲的太子元詡即位。
但由於元恪篤信佛教廢除了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太后胡充華得以倖存。
這個胡充華從個人綜合素質來講,她武藝高強、弓馬嫻熟,加之文采斐然,按道理來說應該成為元詡的得力臂膀。
作為輔政太后的胡充華,剛開始垂簾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