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權臣 第三百零五章 聰明人_頁2
是有點想法的人都會感到不滿。而這怨氣,也不是朝廷再說兩句好話就能平息的。
劉仲武父子重歸安東軍,當然他們原先的待遇那是不用指望了,張寶也沒有讓劉仲武父子繼續留在朔州,而是將其歸入了自己的第一軍序列,頂替了受命前往朔州聽用的高寵和楊再興。
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劉仲武父子終於發現了牛東軍的不同,物質待遇不同反倒是在其次,關鍵還是精神方面的待遇,讓劉仲武父子有些感動。
在大宋,武輕文貴是常態,文官永遠要比武將高上那麼一等,以至於劉仲武等人都已經快要習慣,而在安東軍內,文武之間是沒有等級劃分的,有區別的也只是職責之分。不用低人一等的感覺,真好。
在安東軍中,無論是軍卒還是將官,都是擁有尊嚴的存在,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去踐踏,否則自有軍法官會來找你談心,讓你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這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劉仲武原是西軍將領,對朝廷官軍里的那一套自是心知肚明,但在安東軍待了一陣以後,劉仲武發現自己不想走了。在安東軍內,只要立下了軍功,想要出人頭地那就不是問題。不需要為了升官而去費盡心思的討好上級,也不需要通過送禮行賄來買前程。想要一展抱負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立功受賞。
安東軍的待遇相比起朝廷官軍高出的不止一個檔次,而在見識了安東第一軍所用的軍械以後,劉仲武父子也終於明白了什麼叫財大氣粗。想想過去自家人馬所用的裝備,跟安東軍一比簡直就是叫花子的行頭。
在安東軍內待的時間越久,劉仲武父子對於安東軍的信心也就越足,而當張寶覺得火候差不多了以後,便讓人安排劉仲武父子去了一趟高麗。劉仲武父子在沒有高麗之行以前,所思所想的還是報答張寶不計前嫌,向他們父子伸出援手之恩,而在從高麗回來以後,劉仲武父子的野心也滋生了。
他們倒是沒有準備去向朝廷告密,早先朝廷對待他們父子的態度已經讓人寒心。劉仲武父子此時所思所想,已經由原先的報恩上升到了從龍。不是劉仲武父子痴心妄想,而是目前的張家的確已經具備了割據一方的實力。雖然目前張家的地盤看似分散,但安東軍的強大戰鬥力,足以橫掃目前大宋的任何一支官軍。
早先與遼人的一戰,已經導致大宋西軍傷筋動骨,元氣大傷,哪怕是已經休養了一段時間,可想要恢復元氣卻還需要更長一段時間。而除了西軍以外,皇衛軍以及高俅的新禁軍倒是也有一戰之力,可無論是皇衛軍還是新禁軍,從兵械精良以及兵員素質來看,都遠非安東軍的對手。
為了履行當初與金國的約定,朝廷眼下正從各地州府調集地方軍組建北伐軍,但在劉仲武看來,這新組建的北伐軍也就是打醬油的貨色,戰鬥力堪憂。朝廷不跟安東軍翻臉還好,一旦真的鬧翻,安東軍要擊潰官軍那是毫無懸念的事。
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所不同的也就是看人在面對機會時是否能伸手抓住。劉仲武覺得可以讓老劉家飛黃騰達的機會已經出現在眼前,自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放過。雖然張寶本人已經否定了劉仲武提出的「清君側」,「挾天子以令諸侯」等一系列建議,但劉仲武相信,只要抱緊張家這棵大樹,他就總會有一償所願的可能。因為有些事,不是說你不想做就能不做的。
君王有為君之道,臣子亦有為臣之道,君王背棄了臣子,那就莫怪臣子捨棄君王。至於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是用來糊弄缺心眼的。豈不聞還有「君不賢,臣投外國;父不仁,子奔他鄉」的老話?自己不仁,就休怪旁人不義。
張寶也沒想到劉仲武在經歷過朝廷的「背叛」後會由一個大宋忠臣搖身一變成了反朝廷的急先鋒,看來當初朝廷的所作所為給老劉刺激的不輕。當然這對張寶來說不是壞事,劉仲武父子的「變節」,恰好符合張寶的心意。畢竟張寶也只是凡人,不想身邊有個整日將報效朝廷掛在嘴邊的親信。
金遼戰事由於完顏婁室的「離奇死亡」而暫時中止,隨着完顏斜也率部自西京道退回,完顏銀術可對南京道的攻勢也被迫中止。完顏婁室並非完顏阿骨打的嫡系,嚴格來說,完顏婁室算是金國外姓將領的領軍人物,佔據着金軍內部的重要位置,而這個位置,隨着他的死亡而成了完顏阿骨打一派與吳乞買一派的主要爭奪目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