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41章 抑配車票_頁2
括荊湖,都是運茶葉到京城,運解鹽回來,是也不是?」
馬遵點了點頭:「不錯,荊湖路食的都是解鹽。一向是由茶商運茶到北地,換鹽回來。」
杜中宵道:「若說有錢,還有什麼人比這些茶鹽商人有錢?前幾年西北戰事不斷,商人入中,他們乘機虛估,不知道賺了多少錢財。千里販運,以前朝廷難以管控茶鹽人行蹤,茶利多有遺漏。雖然朝廷多次變更茶法,然不幾年,茶利又盡為商賈所得,朝廷無利。有了鐵路,可以讓茶鹽商人必須從鐵路販茶到北地。茶法大大簡化,而朝廷不遺其利。商人省了長途跋涉之苦,節省了路費。這些茶商,都歸發運司管着,賣票給他們,難道還會不買?需要多少錢,賣給他們多少年的票的就是。販鹽商人,也可類此。」
馬遵想了想,道:「運判此法倒是可行,不過難逃抑配之嫌。本是一件好事,又辦得壞了。」
杜中宵笑道:「發判切莫這樣想。現在鐵路未通,百姓多不知其好處,票難賣。等到天下都看到了好處,商賈雲集襄州,一票難求的時候,抑配出去的票說不定奇貨可居呢。」
襄州一帶屬於淮南茶場的範圍,離着不遠的信陽軍是重要產區。除此之外,南邊的洞庭湖地區也是重要的茶產地。從這裏運茶到北地,運解鹽回來,這兩樣最重要的禁榷物資正好成為南北貿易的大宗。
茶商、鹽商,向來不缺家財萬貫的人。不過宋朝官買官賣,不如明清時期那麼亮眼。官賣的目的不是為了方便,而是為了朝廷獨得茶鹽之利,沒有藏富於民的說法。茶稅鹽稅少了,是遺利民間,朝廷所不允許的。近幾十年來,茶法一變再變,就是因為茶稅減少。
雖然有官引,要求茶商沿固定路線運茶,沿路設了許多巡檢,還是難於控制。如果固定由鐵路線運輸,減少走私無疑方便許多。鐵路運輸,確實能夠大幅降低運費,只要定價合理,商人還是歡迎的。
向社會散賣車票,終究難做。大多數人還沒有看見鐵路的好處,讓他們自願購買車票,只怕並不容易。那就用最簡單的辦法,攤派到茶鹽商人的頭上去。還可以與茶鹽商人的資格綁定,賣上十年八年也不打緊。先把鐵路建起來,以後的事情以後慢慢解決。
這自然有抑配之嫌,不過由發運司抑配給茶鹽商人,而不是抑配給百姓,影響太小。被抑配的都是大商人,沒有刻剝百姓,朝廷也易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