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大帝 第281章 大明的工業發展與全民擴張(二合一)_頁2
更新:09-11 19:48 作者:一夕秋月 分類:軍事小說
調配進各處大學文科學習。
而新式教育所錄取的進士則由自己選報從中央到地方省級的各類大學,按照分數與各校名額錄取,且要四年畢業後,才能正式獲得進士的禮服與吏部文書,也就是要在大學畢業後才能成為真正的進士。
而這些都是由學部負責。
吏部尚書張璁負責對這些舊式教育與新式教育錄取後畢業進士進行工作分配。
現在大明還在教育改革的初期,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依舊還是少數,所以,也依舊是由朝廷統一分配。
大多數進士依舊會被任命為官員。
如今大明的官員不僅僅涵蓋軍隊、行政也涵蓋着官辦企業管理者性質的官職。
所以,大明在人才資源的利用方面還是表現出官員缺額比較大的現象
基本上,舊式教育所錄取的進士因為是以理學儒臣為主,所以也就都被外放到殖民地與關外或西南土司比較多的地方為主。
而新式教育所錄取的進士則留在關內為官的比較多,尤其是京師大學、以及南京中央大學兩所已經成熟的學校里的進士則基本上都會被留京做京官。
當然,這個教育改革是由康海負責主持的,朱厚照這個皇帝現在基本上已經退居幕後。
正因為此。
很多儒臣對康海的改革可謂是極為不滿,畢竟雖然朝廷沒有完全摒棄儒學以絕他們的進階之路,但也讓他們這些儒臣進階為高官的幾率大大降低。
因而很多人都在罵康海是國賊,甚至康海還被憤怒的儒士襲擊過。
但只要皇帝朱厚照不想動康海,民間的儒士把康海罵得再狠,也是無濟於事的。
康海之所以願意這樣改。
主要原因是朱厚照普及全民教育和資本主義發展後,庶民階層與商人階層參與政治的越來越強烈導致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除此之外。
康海雖然是狀元出身的理學官員,但也不是故步自封的保守黨,他在京師大學進修過一段時間,與夏言等官員一樣主張理學為體,聖學為用。
換句話說,既要讓儒家理學成為國家主流思想,又要依據聖學理論,提高生產。
巧在吏部尚書張璁也是這類官員,也就支持康海的行為,將需要實際行政能力的實權官職基本上授予給善於利用聖學的,接受了新式教育的進士,而儒士則派去從事教育與文化管理、外交等實權相對不大的職位。
朱厚照也沒想到自己當時在大明建立第一個自然科學發展基地即皇家工業實驗基地以及後來的京師大學後,大明朝的精英們會自己總結出一套「理學為體,聖學為用」的治國理念。
「換用一種鋼材,想想能不能用鏜床的方式,直接鏜出一個汽缸來,這樣或許可以保證汽缸的氣密性,如果可以,或許就能利用這種蒸汽的力量來推動連動杆運動,進而可以利用到水泵、紡紗機上!」
朱厚照在大明工程院,給幾名正穿着鬥牛服的大明高技術人才說着自己對於蒸汽機研製工程的建議。
現在,內政的事務,朱厚照基本上已經交給了內閣處理,只負責司法與軍隊,因而,他的許多精力便放在了科技革命上面。
朱厚照因此還特地增設了科技部,以王文素為科技部尚書,專門負責對大明的科學事業管理。
大明的工業化基本上已經開始步入了正軌,建立起了基本的工業體系。
從鋼鐵冶煉到化工原料兩酸兩鹼的製備以及附屬機械化工產品都有對應的工廠。
而且基本上都是官營的大型工廠。
之所以主要是官營的工廠,主要是因為朱厚照是皇帝,他能直接發揮國家力量在這個時代的商人與發明家意識到新的事物之前,就直接先建立起了官營工廠。
然後,官營工廠又利用自己的政治優勢直接控制了整個的工業經濟。
當然,這也和大明本身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有關,在這個農耕文明還非常發達的時期,靠帝國的商人是建立不起這麼龐大的工業體系的。
這也就決定了大明現在無意間就變成了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帝國,無形之中,大明的主要財富與工業製造居然都已經控制在了國家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