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原始人 第九十三章 編木牆、架橫樑、綁椽子、織柵子_頁2
的邊緣那一堵牆上,也橫起了一根梁。
這四根梁架好之後,就是開始在四個橫樑之間綁椽子了。
標準意義上的椽子,是將木頭解成木板之後做成的。
這樣一來比較輕,二來節省木料,三來因為規格都是一樣的,比較美觀。
此時的青雀部落,顯然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不過好在木料足夠多,在韓成的安排下,部落裏面的人弄了很多嬰兒手臂粗細的樹棍,然後在橫樑之上,每隔三十厘米就綁上一根,從上連到下。
考慮到到時間下『斜雨』的時候,會打濕土牆,所在在綁椽子的時候,韓成刻意讓椽子的兩頭各自往外出了三十厘米。
這樣到時間,屋頂建造出來之後,既可以避免房檐上的水打到牆上,也能遮蔽一些斜雨。
椽子綁上去之後,需要做的是一種叫做『柵子』的東西,韓成後世的老家,是這樣個叫法,官方名字他也不知道。
具體的做法就是,先將一根直徑五厘米粗細、長超過四米的圓木架空,然後在圓木上綁上一根小拇指粗細、長超過兩米樹棍。
樹棍之上綁上三處繩子,繩子分別綁在兩端還有中間。
繩子也有講究,綁繩子的地方需要一次性綁上兩根。
織柵子需要的繩子比較多,所以可以將多餘的繩子纏繞在大小合適的石塊上,留出大約半米的長度以備使用,剩下的繞上一道,將其綁在石頭上不讓其鬆開。
待到留出的這半米繩子用完之後,再將其解開,松出半米的繩子接着用。
帶着繩子的石頭,一左一右,分別垂下架空的圓木兩側。
而後將一根小拇指或是比小拇指更細的樹條並在第一根樹棍上,依次將六根墜着石頭的繩子交換位置,也就是將原本在左邊的換到右邊,右邊的換到橫樑左側,這樣這一根樹條,就被綁住了。
然後再放上一根,繼續重複這個動作,當樹條添加的足夠多之後,柵子就成了。
(小時候做過這個東西,很簡單,但是我的表達能力不行,需要用不短的一段文字才能表達出來,這裏就粗略的提一下好了。
建造鹿圈這一段寫的我很糾結,因為我對草房還有瓦房這些接觸的比較多,寫的時候就想將這些大致的流程都給寫出來,又擔心書友們不愛看這個,很是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