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 第六百八十六章 多爾袞在黃河邊止步不前_頁2
更新:09-22 02:32 作者:八無和尚 分類:軍事小說
多爾袞也是沒有辦法。
京城確實還有近三萬八旗兵,可敢動嗎?
在入關時,多爾袞所率十二萬八旗軍,這四年來,已經折損近半,特別是滅弘光朝之戰,八旗兵就減員近二萬人,這是多鐸做下揚州十日慘劇的真正起因。
史可法雖說在皇位繼承人之事上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且軍事能力確實堪憂,但他在抵抗清軍之事上,足以掩蓋他的任何缺失。
揚州一戰打痛了韃子,打得讓多鐸失去了理性,也打出了漢人的錚錚鐵骨。
八旗兵的迅速減員,導致了清廷在使用八旗兵上有了畏縮。新八一首發
這沒辦法,滿人人口太少,死一個就得十幾年才能成人。
所以,在之後的戰鬥中,八旗兵主要用來駐囤,這是後人稱駐京八旗、協防八旗的由來。
譬如,在吳爭收復杭州府時,清軍之中,隸屬杭州將軍麾下的八旗兵僅四千人,其餘都是明軍降兵或者招安的盜賊。
再譬如,光復應天府時,江寧將軍麾下八旗兵不中七千人,其餘也是明軍降兵。
所以說,明朝,特別是南明,不是滅亡韃子手裏,而是亡人明人手裏,這話,絕對是沒錯的。
清軍入關僅一年,就招降了四十多萬各路明軍。
這些軍隊主要被投入西北、西南方向,圍剿大順、大西義軍殘部。
而弘光朝滅亡之後,清廷招降的明軍高達二十多萬。
這些軍隊被投入南下福建和廣州。
令人齒冷的是,這些投降的明軍,十有七八鐵了心追隨韃子,殺起自己同胞來,甚至比韃子還狠,嘉定三屠就是李成棟乾的。
吳爭原本有機會殺了李成棟,但出於讓隆武朝存在牽制多鐸的目的,沒有下手。
明末的明軍將領,已經有了軍閥的雛形。
他們大多數心中沒有了忠誠二字,只想着地盤和銀子。
而屁股決定立場,上面說的那個階層,才是左右南明滅亡的最大根源。
試想,假如這個階層以財力供養南明大軍和江南各地義軍,那麼恐怕福臨和多爾袞會主動和談,劃江而治,這還是清廷最理想的情況了。
多爾袞所率十五萬大軍滯留黃河岸邊,不肯越雷池一步,實在是多爾袞也沒有把握,一旦渡河,這支大軍會不會一鬨而散。
這在原本清軍一路高歌猛進時還好,這些大都因為被官府所迫或被生計所迫的漢人,或許還真就為韃子上戰場了。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