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第322章 黃立極的憤怒_頁2
更新:01-09 03:56 作者:富春山居 分類:玄幻小說
包貨物。
文官們嗤之以鼻的猜想,在大明時報都變成了現實。大明時報不僅採用了所謂的白話文即市井俚語寫作,還採用了標點符號及推廣簡體字,來減輕讀者的負擔。
除此之外,皇帝下令推廣的掃盲運動,最主要的教材就是每一期的大明時報。也就是說,在皇帝的強制政策下,大明時報很快就在認識幾個字,但又不算是讀書人的市民階層內流行了起來。
在以往,地方民眾對於讀書人有着一種天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不僅僅在於這些讀書人將來可能成為官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降世。更為主要的是,這些讀書人掌握着對朝廷大政方針的解讀能力。
地方民眾必須依靠這些讀書人,才能知道這朝廷又發生了什麼變化,朝廷新近頒發的政策對自己有些什麼影響。
但是大明時報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等於剝奪了讀書人身上的這部分政治身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明時報取代了這些讀書人,成為了朝廷政策和下層民眾之間的紐帶。
雖然朝中的某些官員還看不到地方上發生了什麼變化,但是就在京城之內,拿着大明時報的商民向順天府告狀的案件已經漸漸多起來了。更為可惡的便是,有些案件背後就有着大明時報挑唆的身影,大明時報全程刊登了這些案件,並詳細解釋了為什麼這些案件能贏的理由。
對於這些官員來說,如果大明時報的背後不是站着曾經的東廠,他們早就上門查封了。挑唆刁民訴訟,這可是官員們最深惡痛絕的行為。在大明官員的政績考核里,息訟可是一項主要的考核目標。
對於大明時報的作為,並不是沒有官員進行彈劾過,但是在崇禎的庇護下,大明時報只是受到了罰金的處分,但是息訟卻從官員政績的考核中去除了。
皇帝力主取消的理由倒是很強大,他借用周厲王禁謗,民眾道路以目的典故,直接反駁了部分官員提出的,地方官員禁止訴訟,完全是為了教化當地淳良的民風。崇禎卻以為,這是地方官員懶政、怠政的行徑。
古人尚且知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而今日的官員卻只想着在自己任內不要出問題,哪怕下面的老百姓已經到了道路以目的程度了,還在高喊天下太平。把這樣的官員提拔上來,這和掘大明的根有什麼區別。
老實說,黃立極並不覺得崇禎的主張有什麼錯誤,相反當日他還有些竊喜,借用了這件事處置了幾個同他作對的地方官員。
如果大明時報只是止步於此,那麼就算黃立極心理不舒服,也不會想要跑到崇禎面前來告狀。畢竟解讀朝廷政策和監督地方官員執行政策的缺失,並不會動搖內閣的權威。
但是不受內閣監督的大明時報,顯然不會如黃立極的意。從年初到年中,大明時報連續刊登的關於仁義之辯的文章,到今天這篇天子受命於民,這完全觸動了黃立極和內閣的底線。
雖然此時的大明文官,還沒如後世的學者大儒總結出道統和法統的完整理論體系。但是對於法自君出的皇帝執掌法統的權力認識,在他們的腦海中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而大明文官能夠賴以制衡至高無上君權的,唯有從孔孟等儒家先聖流傳下來的,對為政者設置的行為準則和政治理想,也就是後世所言的道統。
大明時報掀起仁義之辯和君權受命於民,這不僅僅是對大明文官手中的道統試圖進行篡改,更是對現在大明士紳所熟悉的法統意圖重構,對於黃立極這樣知覺敏銳的政治官僚來說,無疑預見到了天崩地裂的未來景象。
如果仁義之辯和君權受命於民的兩篇文章是出自文人大儒手上,這場鬥爭不過是大明文人在思想上的又一次激烈衝撞,就像是理學和心學之間的主義之爭,至少不會掀起政治上的風波。
但是不管是柳敬亭還是這個蘇長青,都不是什么正經讀書人,看起來也不是正經的儒家門徒,再加上大明時報社的背後是大明皇帝,那麼黃立極就不得不趕緊跑到崇禎面前,想要阻止這場思想上的爭辯發展成為朝堂上的政治理念之爭。
坐下後的黃立極,輕輕喝了口茶,調勻了自己的呼吸後,才穩定了情緒對着崇禎說道:「陛下,這蘇長青這篇文章,看似處處引用了孟聖的言論,但是實質上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打擊三綱五常的聖人禮教。誠可謂,大奸似忠,大偽似真。」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