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第611章 馬伸橋_頁2
更新:01-09 04:08 作者:富春山居 分類:玄幻小說
州才是最好的選擇。奪下石門寨之後,他一定要向京城發信,讓孫總長儘快前往薊州。也只有孫承宗這樣的四朝元老,加上天啟帝師的身份,才能阻止皇帝的莽撞行徑了。
馬伸橋是薊州城東面的一個大集鎮,常住人口有上千人之多。這裏位於薊州通往遵化乃至關外的要道上,早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了市集。
到了本朝,馬伸橋更是成為了附近山民同往來客商及過路軍隊進行交易的主要地點。也因此,馬伸橋在北地倒是一個少有的,以商品經濟發達而聞名的村鎮。
馬伸橋的東面是淋河;南面原本是一片平原,但是現在卻成了州河水庫的一部分;西北面是燕山山脈。在馬伸橋以西除了靠近鎮子的一兩里地外,大部分都被森林所覆蓋了。
鎮上的居民所開發出來的田地大多在淋河兩岸,或是在鎮子南面的平原上。靠近馬伸橋附近的淋河上,更是修建了數十座橋樑,以方便軍隊通行和本地居民過河耕種。馬伸橋之名,更是同這些傳說建於唐代的橋樑有關。
雖然馬伸橋已經算是北地較為富裕的集鎮,但此地卻並沒有如石門寨一般建起城牆來,只是圍繞鎮子周邊修建了一道低矮的土牆,再以東西兩側的自然河流作為鎮子屏障,主要是防護盜賊而不是敵軍入侵的。
畢竟東有石門、遵化、西有薊州,北面又有長城及燕山以為屏障,在如此嚴密的保護下,本地的居民從沒有想過,還會有外敵能出現在馬伸橋附近的。
但是崇禎二年十月,馬伸橋本地居民的安全感,頓時被後金軍隊的馬蹄踏了個粉碎。鎮內的居民紛紛隨着遵化、石門的難民西逃至薊州。到了十一月八日,馬伸橋本地的居民也就剩下了不到400人,還多以老弱居多。
至於鎮內的守軍,除了從馬蘭峪、馬蘭營、石門寨逃亡來的六、七百軍士之外,便是左良玉調撥到馬伸橋,以為哨探的金聲桓營。
根據總參謀部的整編,步兵師12個營頭,車騎師則只有9個營頭,步兵師一營實額540人,但車騎師一營卻達到了600人。不過車騎師的技術兵種要較步兵為多,實際的作戰兵力也就八成不到。
車騎師的作戰訓練,主要以野外防禦作戰為主,守城戰為輔。以一營兵力加上敗退下來的六七百明軍,在2、3千騎兵面前守住馬伸橋是綽綽有餘。但是想要繼續往東哨探,就有些力所未逮了。
營將金聲桓是遼陽世襲軍戶,遼陽失陷後全家淪陷於城內,只得他一人逃了出來。他對於後金可謂是痛恨的咬牙切齒了,因此入關後不久便投了當年孫承宗招募的遼軍,想要打回遼東去,找建奴報仇。
然而明軍將領的**,統帥的無能和朝廷內部的黨爭,使得遼陽之敗後,明軍又繼續接連失敗,把遼東能打的明軍都葬送在了遼東大地上。
到了這個時候,稍稍有些見識的人都看的出來,現在的局勢已經不是朝廷能不能收復遼東的問題,而是朝廷能不能保住遼西走廊,不要被後金打到山海關之下的問題。
到了這個時候,金聲桓對於自己能不能報全家之仇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而人的記憶也是非常奇怪的一個東西,為了讓自己能夠心安理得的生活下去。我們對於某些痛苦的記憶都會採取不自覺的遺忘,從而讓時間一點一滴的把仇恨和痛苦都消磨掉。
崇禎二年,距離遼陽的淪陷已經九年了,金聲桓站在馬伸橋東面的狹小城牆上,拿着一具單筒望遠鏡眺望着淋河東岸的韃子哨探時,心裏浮現的不是復仇的怒火,而是一種隱隱的無力感。
「大人,這些韃子現在是越來越過分了,都快跑到我們鼻子底下來哨探了。
是不是讓我帶上幾個人去把他們趕走,不能讓他們在將士們面前這麼耀武揚威下去了。這兩天本營將士們的士氣都低落了不少,再這麼下去,恐怕不用這些韃子來攻打,軍心都要垮了。」
一名站在金聲桓身後的百戶,看着這些韃子哨探毫無顧忌的在河對面信馬由韁的漫步,猶如是一場郊遊一般,頓時氣憤不已的向自己的上官請求道。
金聲桓放下了單筒望遠鏡,嘆了口氣說道:「我們是車騎營,又不是騎兵營。能和這些韃子哨探馬上交鋒的,不過5、60人罷了。
這些天來,咱們又不是沒有試過。派出的人數少一些,未必能勝;派出的人數一多,這些韃子就跑的比兔子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