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正文 第一卷 慘澹經營_第126章 朝議之爭_頁2
更新:01-08 22:56 作者:富春山居 分類:玄幻小說
求退。朱由檢卻在這個時候終於出聲了,「似乎是朕失誤了,當日朕和首輔商議政事時,是朕把廢除吏胥參加科舉的禁令堅持加進去的,現在看來倒是朕考慮不周了。既然如此,那麼黃首輔把朕加入的這一條去掉也就是了。其餘兩條,就準備着手實施吧,張斗耀平反的事就先辦理了吧。」
黃立極的動作明顯僵持住了,他可從來沒想過,崇禎會主動站出來背這個黑鍋。一直以來,都是大臣和太監替皇帝背黑鍋,什麼時候皇帝會站出來替臣下背黑鍋,這完全是有違封建王朝的政治傳統了。
雖然迫使崇禎做出了讓步,但是一些東林黨人卻還意猶未盡。一位東林黨出身的御史突然站出勸諫道:「國家政事應當付諸朝堂公論,陛下和首輔私下商議,實在有違政治清明的原則。黃立極身為內閣首輔,卻一心逢迎陛下喜好,殊無大臣體統,臣貴州道御史毛健彈劾首輔黃立極…」
「政治投機者。」朱由檢很快就給這位站出來彈劾的言官下了一個結論。
大明的政治傳統就是,朝廷重臣一旦被言官彈劾,就必須立刻摘去官帽接受彈劾。
黃立極雖然名利心重,但是卻一樣沒有違背這個傳統。聽到了毛健的彈劾之後,立刻摘下了自己的帽子,等候崇禎的決斷。
有了毛健的帶頭,幾名御史也蠢蠢欲動了起來。朱由檢並不打算讓這些言官掀起彈劾首輔的風潮,首輔黃立極雖然名利心重,但是卻還算是有擔當的人物,敢和朝中聲勢越來越大的東林黨對抗下去。
而其他幾位內閣大學士,李國普和東林黨人交好,施鳯來、張瑞圖兩人的膽氣還是弱了些,在朝中完全不是東林黨人的對手。
朱由檢抬手打斷了想要繼續發言的幾位言官,開口說道:「內閣的設置,本就是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朕不和首輔商議,難道要拿一個錯漏百出的政策出來和大家開茶話會嗎?
國家外有東虜邊禍,內有奢安之亂,各地的民變。大明需要處理的急務實在數不勝數,言官不思如何節約朝臣們議事的時間,反而舍本求末,盡關注一些細枝末節。
如果朕連和首輔商議政事都要問過言官,那麼我大明設置內閣究竟有何意義?如果連順天府要不要收20多兩銀子的稅收,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都需要朕的戶部尚書來決定,那麼我大明設置這麼多官職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崇禎的話語,終於打消了言官想要乘勝追擊,一舉彈劾下首輔的念頭了。
雖然朱由檢終於壓制住了言官們繼續對黃立極的發難,但是他似乎並沒有就此罷手。
「雖然我大明廢除了丞相一職,但是內閣大學生就相當於朕的丞相。現在百官失職,既不知道自己的責任,也不知道自己的權力,這是內閣沒有好好替朕約束百官啊。
夫子曾經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大明官制到了今日,已經成了職責不清的一團漿糊。一個貴州道御史,對貴州的事務毫不關心,整天想着靠攻擊朝中大臣來獲取聲名。
雲貴川交界處有奢安之亂,三地民眾流離失所,敢問這位御史,你到底知道不知道,奢安之亂中貴陽城被圍幾達一年,城中民眾父子妻兒相食,四十多萬人剩下不到數千之眾?
作為貴州道御史,你到底有沒有關心過哪些在圍城之中枉死的冤魂?有沒有關心過哪些僥倖活下來的人,應該怎麼面對今後的生活?
在你眼中,難道這十多萬的貴州百姓,還不及朕和首輔議論國事重要?你讀了這麼多年的聖賢書,到底讀出了些什麼東西?夫子的仁義,你就是這麼讀的?」
朱由檢的質問,把貴州道御史毛健逼問的面紅耳赤說不出話來,他羞憤之餘,不得不脫去了自己的官帽,自求去職。
朱由檢意猶未足,想要殺一儆百,狠狠的殺一殺言路之中的亂象。
然而劉宗周站了出來,他不願意朱由檢繼續追着毛健不放。一是因為揪着一個臣子的錯誤不放,有損崇禎的名譽;二來言官大多都是熬資歷的年輕官員,崇禎批評的太過,有損這些官員今後在朝中發言的積極性。
「陛下所言甚是,但是祖宗設置科道官,就是為了糾劾朝中大臣的行為。陛下訓斥之後,臣以為毛御史自當汲取教訓,不會再犯今日的錯誤了。為國家愛惜人才考慮,臣請陛下示以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