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墳邪咒 第二百零六章 所謂苗寨,所謂蠱_頁2
西北四個方向。
蚩尤的九黎部落兵敗後被打散,有的留在中原,逐漸融合於華夏漢族之中,有的則輾轉遷徙到雲貴川湘等西南邊疆,逐漸形成今天的苗族。
從後來蚩尤部族遷徙的軌跡來看,說蚩尤是苗族人民的先祖,是順理成章的。
此外,大量民俗口碑資料也可以為這個論斷提供佐證。
長期以來,苗族許多地方都流傳、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故事和風俗,而它們都與蚩尤密切相關。
雲南一些地方的苗族有「踩花山」(也叫「扎山」)的風俗。苗民們傳說,這個最初就是為了祭祀他們的祖先蚩尤:當年蚩尤率領苗族先民抵抗黃帝東進,戰鬥失敗之後,各部落被打散,失去了聯繫,其中一些人退入深山。為召集其他部落前來集結,這部分人在山上豎起高高的木杆,木杆上繫上紅腰帶,男女青年繞木杆歡歌跳舞,吹起蘆笙。靠這個辦法,失散的部落成員在此得以重聚,於是大家重振旗鼓,又投入了戰鬥。
這一舉動後來就成為定期的歌舞盛會而流傳下來,演變為苗族傳統節日。在這個祭祀性活動中,花山場中要立一根「花杆」,上面掛有一面三尺六寸長的紅布,苗族人把它稱作「蚩尤旗」。立「花杆」時,主持人要念咒詞,追述苗人祖先蚩尤如何同黃帝打仗,後來兵敗被殺,苗族先民被趕跑等情景。
在今天各地苗族的喪禮儀式中,都會安排鬼師唱《引路歌》,苗民們說,這樣可以把亡靈沿苗族先民古時遷徙的路線上溯送回老家,老家就在東方「黃河入海口那太陽升起的地方」。
專家認為,苗民所說的老家,正是蚩尤九黎部落古時活動之地——也就是河北山東一帶。
從各地苗族的土語方言中,也可以覓到蚩尤的影子。儘管苗族分佈在雲貴川湘等三大方言區,語言支系很多,但各地苗人都驚人一致地把自己的祖先稱為「尤公」。在黔東南方言中,叫老祖宗為「榜香尤」,湘西方言區稱「剖尤」、「九黎蚩尤」,而雲貴川西部方言區則直呼「蚩尤」。
在黔工業區南部,還有苗族史詩《榜蚩尤》在民間傳唱,歌唱祖先香尤公的故事。苗民在歌唱時或言談中,聽到「榜香尤」的名字,都肅然起敬。在雲貴川的一些地方,還建有蚩尤廟,人們經常舉行隆重的祭祀蚩尤的活動。
此外,凡遇人丁不旺、重病纏身,苗民要先祭三十六堂鬼,如果仍未見效,最後就會祭始祖神蚩尤,以求保佑。
研究民俗的專家認為,民俗、傳說儘管有神話思維的幻想成分,卻往往與古代文獻記載不謀而合,這充分說明它們是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的,是更生動的歷史資料。而苗族的民俗口碑資料正曲折地反映了蚩尤九黎部落與苗族的歷史淵源,從中可以看到古史在漫長的時光河流中投下的斑駁光影。
苗族之所以在偏遠的苗疆地區生活,除了躲避黃帝部落的迫害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把九黎族部落的巫術之術發揮到了極致。
在舊社會,蠱在苗族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有苗族學者調查後認為,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他們認為除上述一些突發症外,一些較難治的長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體消瘦等,以及內臟不適、腸鳴腹脹、食欲不振等症狀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蠱。屬於突發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讓所謂放蠱的人自行將蠱收回就好了;屬於慢性患者,就要請巫師作法「驅毒」了。
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
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
先秦人提到的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害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傳說中製造毒蠱的方法,一般是將多種帶有劇毒的毒蟲如蛇蠍、晰蠍等放進同一器物內,使其互相齧食、殘殺,最後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蟲便是蠱。
蠱的種類極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