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竊聽系統 140 朝堂之辯
洪承疇、孫傳庭被滿清韃子用大明百姓來要挾退兵的事情,遠在京師的崇禎皇帝通過伍忠身上的竊聽種子,大概有了個模糊的了解。只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卻不知道具體的情況。
第一戰打贏了,能看到竊聽種子傳回的「萬勝」字樣,可隨後卻是如此收場,不得不說,這讓崇禎皇帝是有點鬱悶的。他還以為,被滿清韃子掠走的那二十多萬人畜都能在這次的戰事中被救下來呢!
鬱悶的同時,滿清韃子的兇殘,不折手段,也讓崇禎皇帝非常地憤怒。劫掠百姓,而後又以大明百姓為要挾來對付朝廷官軍,他們又還有什麼底線可言?
不過回過頭來想想,似乎這種事情的發生,好像也不奇怪才對!
滿清韃子的殘忍,哪怕到了後世,也是所有人都口誅筆伐的。像他們這種動不動就屠城、沒有一點把大明百姓當人看待的,會善待大明百姓就怪了!
大明百姓在他們的眼中,根本就不是人,視如豬狗一般!
而朝廷官軍就是朝廷官軍,不是流賊,更不是滿清韃子之流,是保境安民之軍,如果他們都無視百姓傷亡,不管百姓死活,那就不是朝廷官軍了。
對於這一點,兇殘的韃子顯然明白得很。用這個來要挾三邊總督和陝西巡撫這兩個進士出身的文官統帥,便是一下拿住了他們的死穴。
誠然,不管是孫傳庭也好,又或者是洪承疇也罷,他們在鎮壓流賊的時候,毫不手軟,甚至把俘獲的流賊也全都殺了。在這種時候,他們是有藉口的,因為這些人不是大明百姓,而是禍害大明百姓的流賊,殺了也就殺了,並沒有多少負擔。
可就算如此,朝廷上也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他們是飢餓的百姓而已,孫洪兩人如此屠殺,其心可誅,有負聖人教誨。
如今對於孫洪兩人來說,被韃子拿來威脅地,還是大明百姓,總不能說他們已經是韃子了吧?對於朝廷一方來說,官軍不去解救他們也就算了,還要強行攻打導致他們喪命的,這個鍋,他們無論如何都是背不起的。就算皇帝能保住他們,可在政敵地攻擊下,他們的名聲必臭。
文臣有哪個不重名的?甚至有文臣還特意要廷杖,不就是為了獲得一個直臣的名聲!不管是孫傳庭也好,還是洪承疇也罷,絕對不願意自己的名聲在士林中大臭!
如此一來,他們選擇退兵不打,崇禎皇帝哪怕不知道具體的戰況經過,也能理解他們的選擇了!
如果當時領軍打仗的只是各路總兵,都是一群武夫,對政治上的東西考慮很少,那說不定就只會按照當時雙方戰事輸贏的可能來衡量進攻與否,如果覺得能趁機打進城去,一舉救下更多的百姓,或者說立下殲敵多少的戰功,說不定就會無視韃子的威脅了。
所謂慈不掌兵,當兵地,心都硬,只要戰事能贏得勝利,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這是兵家最常見的一種說法。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便想到了大明的軍神戚繼光,如果是他的話,這一仗會怎麼打?
剛好這段時間來,他一直在看戚繼光的兵書以及相關資料,對戚繼光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在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四《辯職守》中有這樣的觀點:視兵馬為安國保民之具,一心從民社上起念。從這裏可以看出,雖然戚繼光只是一名軍事將領,當他卻懂得朝廷軍隊的真正目的是安國保民,一切以百姓為先。
在他的長沙之戰中,得知倭寇巢穴中囚禁有數千大明百姓時,就曾下達兩條軍令:禁妄殺,禁火攻。
要是換了別的將領,把那些大明百姓當倭寇殺了,反正都在倭寇巢穴中,就算只拿其中一部分首級來報功,也能得到更多的獎賞。甚至沒有想着殺良冒功,但要是像戚繼光一樣下禁妄殺的軍令,就會導致自身對戰時束手束腳,這禁妄殺的軍令也就不會下了;如果用火攻更省力,還能減少己方傷亡的,估計也會想都不想就採用火攻了吧!
要是不打敗這些倭寇,那些大明百姓被倭寇掠走的話,就會被他們當奴隸賣掉,同樣飽受摧殘和折磨,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還不是一樣會死。有這樣的理由,不足夠了麼?
想到這個,崇禎皇帝就覺得,戚繼光真得是與眾不同,或許,這也是他能成為戰神,而別的將領不行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