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竊聽系統 140 朝堂之辯_頁2
想着這些,崇禎皇帝忽然又發現,當年的事情和如今的事情,真得有很多相同之處。既然如此,如果戚繼光來領軍的話,按照他以往的做法,估計也不會立刻攻城,而是另尋他計,再行解救之。
可是,如今的情況又和戚繼光時候又有所不同。
在戚繼光那個時候,他練出了當時最強軍,他有把握能打敗倭寇,因此,他在看到當前沒有機會時可以選擇下一次;代入這次的戰事中,被韃子如此要挾,他選擇退軍也沒問題,可以另外找機會,因為他有信心,他的軍力,能打敗韃子。
而如今,則是已經反過來了。韃子軍隊的戰力更強。這一次,還是韃子分兵,盧象升那邊又吸引了一部分韃子軍力。可以說,看守大明百姓這邊的韃子,已經到了人數最少地時候,大概就是兩萬人馬;而秦兵突至,出其不意之下獲得了最可能打敗敵人地機會。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還能有另外的機會,能再次前去解救那麼多的百姓么?
歷史上,不是沒有以弱勝強的戰例。但是,這種戰事少。打仗這事兒,更多的是以實力碾壓。除此之外,就只能行險,用計謀來彌補不足!
而要用計謀的話,首先要做到地,就是知己知彼!
知己還好說,知彼的話,對於大明如今的前線將領,就太難了!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突然心中一振。自己不就是有竊聽系統麼?如果把竊聽種子丟到韃子主將身上去,豈不是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了如指掌。如此一來,知己知彼地前提,不就達到了麼?
這麼一想,崇禎皇帝便再也坐不住了。二十來萬大明百姓,如果不去救他們的話,等待他們的命運可想而知!作為後世的人來說,一條人命都是要尊重的,更何況是這二十來萬條人命呢!
如今伍忠的等級太低,就只是靠他獲悉敵方情報,並沒有多大用處!不管是為了眼前這二十來萬的大明百姓,還是為了以後消滅滿清,收復遼東,崇禎皇帝覺得,非常有必要,把竊聽種子丟到韃子主將身上去!
前兩日一直在考慮的事情,就在這一刻,崇禎皇帝便有了決斷。不管如何,這一次,一定要去前線一趟。明目張胆地去不可行,不要說京師這邊的朝臣將領全都會攔住,就算去了前線,如果韃子知道自己這個皇帝到了,那也必將全力來攻,以大明目前軍隊的戰力,估計自己會成為宋徽宗、宋欽宗那兩個倒霉皇帝的,這絕不可行。
這也就是說,如今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偷偷前往前線,把竊聽種子丟給韃子主將,然後竊聽韃子主將的部署,尋找機會打敗韃子,救出百姓!
決心已下,崇禎皇帝便開始考慮如何偷偷跑出去而朝堂上卻不知道。這個事情,似乎必須要有人掩護才行。
在他考慮這事的時候,很快,洪承疇和孫傳庭聯名的加急奏章就到了京師。頓時,朝堂上一片譁然,對此議論紛紛,各有看法。
總得來說,有幾種觀點,不過都互有針鋒相對。
第一種觀點,說洪承疇和孫傳庭優柔寡斷,當時情況,應該趁機衝進城去,消滅建虜,救出更多的百姓,這筆賬,洪承疇和孫傳庭都不會算,很顯然是沒有擔當,就害怕承擔了害死大明百姓的罪名。
還有和這個觀點差不多的是,說那二十來萬百姓要是被韃子掠去,不說路上會死多少,就是掠去遼東之後,為韃子耕種,壯大了韃子實力。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用顧忌他們的死活,反而對大明有利。再者說了,如今要是死了,還能少受一些罪,死在大明國土上,至少也不算客死異鄉了!
甚至有人還提出,孫洪兩人要是把這些百姓都救下來,那戰後怎麼辦?朝廷又哪來地餘力去養活他們?要是不管的話,一旦他們成為流賊,豈不是更為朝廷添亂。所以,這一仗,就應該不用顧忌他們,當時就攻進去。
對此,自然有人反駁,說韃子用大明百姓的血肉之軀堵住了官軍攻打的路線,明軍要進城,那得親手殺掉那些百姓,軍心可用乎?舍小保大,這場戰事下來,到底是否會如願,可知否?
還有,洪孫兩人的奏章中已有言明,建虜雖初戰告負,可實力尚存。且之前吃虧,也只是大意之下而已。更何況韃子原本就不以堅城為憑,更多的是擅於野戰,和大明軍隊短兵相接。就算孫洪兩人當時下令攻城,打進城去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