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內掌柜 第183章 三秋_頁2
緊複習。
&&
一年一度的「三秋」(秋收、秋耕、秋種)季節到來了,來往于田間的農民們打破了昔日平靜的田野,人們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梨樹溝秋收種類很多,中秋前後,正是棉花集中綻放的季節。看到遍地白花花的棉花,人們自是樂得收不攏嘴兒。可這陰晴不定的天氣,總是焦灼着人們的心情,於是大人孩子齊上陣,抓緊收穫這頭排花。
大人們都是採摘棉花的好手,他們把棉花包袱系在腰間,一邊采一邊說着家長里短,說到興奮時,總是笑聲不斷,一包包的棉花不斷地裝進地頭的棉包里。孩子們有時乘大人不注意偷個懶兒,有的坐在地上休息,有的順着蛐蛐的叫聲捉蛐蛐,等到大人們催促時,便從棉花棵下面鑽出來,繼續着剛才的活兒。
收割玉米可不是什麼好活兒,還沒有玉米收割機之類的農業機械,一切勞作全靠人力和畜力完成,往往是時間緊,幹活累。在玉米成熟之前,人們要將鐮刀、钁、耙之類的農具全部整理維修完畢,同時還要將捆綁玉米秸稈的草繩準備好(一般在農閒時用稻草搓好)。
玉米成熟以後,人們首先要用鐮刀將玉米秸稈割倒,再將玉米棒子從秸稈上掰下來,收集成堆,然後分批將玉米棒子運回村裏的大場院裏。
到晚上則大人小孩一起在月光下剝玉米,歡聲笑語瀰漫在場院的夜空中。之後人們將剝去皮的玉米棒子懸掛在房檐下或木樁之上晾乾,到農閒時再將玉米粒一粒粒從玉米棒子上刻下來。
剝玉米的工具,有改錐先在玉米棒子上沖開兩道,拿着玉米芯利用摩擦剝玉米粒。
另一種方法就是到山上砍來手腕粗大小的竹子,豎着破開一半兒,利用竹節的橫斷,還是利用摩擦脫粒。
反正都是最原始,最廢手,最沒有效率的脫粒。
而玉米秸稈則在曬乾後運回場院裏作為牲口的飼料,留在地里的秸稈殘渣則要用鐵钁挖出來運回家裏作為做飯的燃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