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謀天下 729 文化的傳播_頁2
書,便在這個時候形成了一種的文化姿態。
先秦徐福自然而然的被大唐在教科書中所推崇,而由徐福引發下來的史書記載,則是讓顏昭甫與蘇敬,從先秦古典中找出更多大量的,關於徐福與倭國、平原廣澤(九州島)之間的主從關係,從而使得倭國乃徐福之後的記載,深入倭國錢塘學子的內心,變得更加難以被撼動,成為他們血脈之中的文化屬性。
大唐時代,僧人與僧人之間,民間與民間、官家與官家之間本身來往就很密切,而且,這個時代的人們,為了彰顯兩國關係的友好與親近,無論是倭國人,還是唐人,在相談時,則都會提及徐福此人,以此來顯示倭國與大唐的親密關係,從而博得大唐對倭國的好感。
但從來沒有人想過,把他當成一種文化,直接灌輸給倭國人,從而等待百年以後,或者千年以後開花結果。
所以,李弘在尋思良久後,便想着從更深、更遠的文化與歷史中入手,而後把徐福的事跡列入到倭國百姓的血脈之中,從而在不久的將來,讓徐福或者大唐皇室,替代他們的天神,成為他們的神!當然,這個目標根本不可能是一天兩天實現的,文化的傳承就像莊稼的播種與收割一樣,你首先需要在合適的土壤中,撒下能夠成活的合適種子,而後再耐心的經營、灌溉、打理,才能期待着有朝一日結出你想要的果實。
高句麗、新羅、百濟同樣被李弘如法炮製,如今這三國,也開始學着倭國,往大唐派遣學子來學習一樣,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學子來到長安或者洛陽,或者是在幽州等地受學。
所以,李弘更加不可能讓上一世,舉着無恥的棒子,剽竊中華文化的賊子,再有得逞的機會。
這個時候給他們種下華夏民族乃是他們祖宗的觀念,想必以後要是再剽竊,就是不孝、不忠,大逆不道了吧。
箕子是中國商朝末年遺臣,名胥余,稱箕子(畿內采地之爵)。
箕子與比干微子並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讚的「三仁」。
《漢書·地理志》記載,箕子入朝鮮後,帶去了先進的殷商文化。
他以禮義教化人民,又教給耕織技術。
受殷商文明的影響,朝鮮半島社會有了迅速的進步,也產生了他們最早的成文法——《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
當李弘把這樣的想法,與如何形成傳承文化,一直傳承給高句麗、新羅、百濟、倭國,告訴顏昭甫與蘇敬時,讓他沒想到的是,兩人竟然眼睛亮的放光。
像是在荒野里餓了好幾天的狼見了羊一樣,露出了極度貪婪、狂熱的味道。
更讓李弘高興的是,顏昭甫的叔父顏師古,當年還曾經為《漢書》作過注!那麼如此一來,由他與蘇敬來編纂一本關於箕子與徐福,傳播文化,成為四國先祖的教科書的事情,則就是變得是那麼的順其自然與名正言順了。
李弘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高興過,文化的傳承與播種,看似極為簡單的事情,但是想要把他紮根實現,等待着開花結果,無論對於哪一個民族來說,都是一件極為龐大的工程,而李弘這樣做,只不過是一個開端而已。
..遠在萬里外的戴至徳如今在土蕃已經快十年了,但所取得的成就,依然是慢如龜速,想要用一種文化取締另外一種文化,哪怕是那種文化落後的剛剛開始,還處在萌芽狀態,但其過程也是極為艱難與複雜的。
中華文化的偉大以及他強大的融合性,自然是李弘的信心來源,放眼大唐周邊,哪有一寸土地,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只不過是影響多少而已了,而他現在所做的,不過就是把這種影響力,捆綁着人為的播種痕跡,加大力度的播種到大唐的周遭,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大中華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