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歷史,開局盤點十大皇帝! 第221章 晚年蘇定方,八千破十萬!
【自顯慶二年到顯慶五年,蘇定方東征西討,幾乎一年滅一敵國,更是在同一年滅掉了西突厥與百濟,且無一例外均生擒其國主,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
其戰績之彪炳,其實並不遜於李靖、李勣等名將,蘇定方這個名字應該如他們一般千古流傳,為萬世稱頌,然而他卻遭到了後世演義的抹黑。】
【深究這種抹黑的原因,莫過於其最初不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從對方陣營走來的,並且官職還越做越大,引來了不少官員、文人的嫉妒和敵視,致使其名聲越來越差。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蘇定方在唐朝歷史上的真實貢獻和功績,他是一位熱血灑疆場、勇猛無畏的將領,為唐朝的疆域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
無論演義作品如何抹黑他的形象,我們應該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客觀評價他的貢獻和價值,給予他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蘇定方看到這兒,眼眶不由得有些泛紅。
他想起了自己從一開始進入唐營的嶄露頭角,到後面被雪藏整整二十年,到唐高宗李治時期的高光時刻,最後到死在邊疆這一生,他經歷了大起大落,但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化為一聲長嘆:「值了老臣這一生,值了!」
【就是這麼一位立下世所罕見之大功的大將,他逝世這麼大的事情,竟然都沒有人及時向皇帝匯報?!
一直等到很久之後,唐高宗李治才得知蘇定方已在乾封二年過世,為此大為痛惜,並嚴詞責備了身邊的侍臣一番。
然而,蹊蹺的事還不只是大家對蘇定方的死訊守口如瓶,而是對這位老將人生中最後一場戰役的諱莫如深。】
「嗯?這裏面還有什麼蹊蹺??」
「蘇定方死後,吐蕃再無敵手,或許大家只是不想讓吐蕃太早知道蘇定方逝去的消息吧?」
「唉蘇定方可謂國士無雙,我突然對李世民沒那麼喜歡了.」
【據吐蕃文獻記載,這一戰發生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是場遭遇戰。
蘇定方的對手大家想必也不會陌生,他就是當年奉松贊干布之命入唐求親的祿東贊(在藏文史料中稱為噶爾·東贊,又稱大論東贊、倫布噶。在漢文史籍中稱為祿東贊、論東贊、大論東贊)。
祿東贊時任吐蕃大論一職(相當於唐朝的宰相),他在當時的吐蕃國內是絕對權力的掌控者。他不但主掌國中大事,子侄也都在軍中或者朝中擔任要職,可謂權傾朝野。】
【一般來說,領兵打仗之類的事,祿東贊從來不必親自領兵出馬,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他得知了唐軍新到任的主帥,正是他心心念念的仇人——蘇定方!】
【八年前,祿東贊作為主帥領着大軍去吐谷渾搶地盤,其副手達延莽布支與蘇定方統領的唐軍在烏海遭遇,隨即交戰。
吐蕃軍與唐軍激戰一天,最後吐蕃軍大敗,達延莽布支戰死,其手下八萬部眾被打得只剩下一千人,藏史稱「烏海之戰」。
戰後,蘇定方卻像個沒事兒人一樣,帶着所部一千餘人又回去繼續收拾搞叛亂的思結部了,徒留祿東贊一人孤單的在烏海悲傷流淚。】
【要知道,達延莽布支是祿東贊的副手,也就是當時吐蕃政權的三號人物,可謂位高權重。
這麼一位重臣親自率兵出征,結果卻被蘇定方帶着區區一千人給幹掉了,這則消息實在過於勁爆!
鑑於國內輿論壓力實在太大,吐蕃國內議論紛紛,並且都將矛頭指向了祿東贊。
他們認為,祿東贊為大權獨攬,控制年幼的新贊普,暗中動了手腳,借唐軍之手除掉了達延莽布支。
一時間可謂是流言蜚語遍天下,搞得祿東贊極為被動和頭疼,最後不得不效法街亭之敗後的諸葛亮一般,主動背起了黑鍋,擔負領導失誤的責任,宣佈下課】
【直到兩年後,風頭過去,祿東贊這才再度雄起。
他先用謀反的罪名除掉了政敵,然後才重新以大臣的身份執掌吐蕃朝政。
如今,昔日的罪魁禍首蘇定方好不容易再度出現在眼前,他祿東贊不打一仗報仇雪恥,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啊。
所以,這一次祿東贊決定親自率領十萬吐蕃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