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術家 1708紐約紐約
更新:11-27 23:44 作者:七七家d貓貓 分類:女生小說
以下是為你提供的《》小說(作者:七七家d貓貓)正文,敬請欣賞!
今天第二更,求推薦,求訂閱!
艾瑪-沃特森看着眼前的自由女神像,此時她所處的位置有些遠,只能隱隱約約看到一個輪廓而已,並沒有辦法看到雕像的細節。但即使如此,這個港口還是有不少遊客在來來往往。許多遊客們都迫不及待地以自由女神像為背景,留下一張紀念相片,作為自己來到紐約的憑證。
艾瑪-沃特森回頭看了一眼站在不遠處,僅僅望着自由女神像的埃文-貝爾,難怪他剛才會要求拍攝那場戲:兩個異鄉來客,抵達紐約之後,興奮地舉起一塊牌子,上面寫着「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問候」,調整好相機的定時拍攝功能,然後在鏡頭面前進行地做出各式各樣的表情,那燦爛幸福的笑容讓不甚明朗的天空都變得黯然失色。
不由自主地,艾瑪-沃特森又回頭看了看站在自己右手邊的泰迪-貝爾,她想在泰迪-貝爾的臉上尋找一番,看是否可以找到類似於埃文-貝爾表情之中那種淡淡的憂愁。結果,艾瑪-沃特森沒有找到類似的神情,但卻看到了泰迪-貝爾那微微往中間聚攏的眉頭,流露出一種緬懷的神情。
艾瑪-沃特森忽的就想起來,貝爾一家出身倫敦,隨後也是抱着美國夢來到紐約打拼的。今天拍攝音樂錄影帶的「宛若初見(for.the.first.time)」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貝爾一家的故事。想到這裏。艾瑪-沃特森不由就開口詢問到,「泰迪,現在的紐約。和你們記憶中的一樣嗎?」
泰迪-貝爾聽到詢問,轉頭看了艾瑪-沃特森一眼,不由笑了起來。「不一樣了,完全不一樣了。」
埃文-貝爾看着眼前的自由女神像,想的也是同一件事,眼前的紐約,已經不是十幾年前的模樣了。轉眼間,他們一家三口就到紐約十九年了,十九年,這真的是一個很漫長的數字。
貝爾一家三口來到紐約的時候。是1988年的夏天,那時候紐約還是一個很混亂的都市。貝爾一家人是乘坐遊輪橫跨大西洋之後,抵達紐約的伊麗莎白港,在自由女神像的注視之下進入美國的土地。
八十年代的紐約正式一個剛剛興起的城市,無數移民從世界各地往美國的東岸遷移,當時紐約的大街小巷都還殘留着七十年代的那種無法無天的烙印。地鐵其實就是幫派的畫廊,滿牆的塗鴉帶來了無盡藝術感的同時。也讓人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幫派的壓迫;四十二街是變態的天堂,雖然現在的四十二街依舊是紅燈區,但是八十年代末的四十二街卻更加的黑暗、混亂、墮落;而哈林區則是「最好不要去」的一片區域,街頭混混只是街道一景而已,毒.品泛濫的場景才是主旋律。讓人不寒而慄。
當時紐約的市長還是艾德-庫徹,一個不折不扣的紐約佬,有着紐約猶太人獨創的那種「嗆中帶酸」的態度,他有一句名言,「當所有人都錯的時候,所有人也都對了」。這個胡扯的道理,倒也很老紐約十分貼切。當時的曼哈頓又髒又亂,不要說現在的世界十字路口了,即使是和現在的布魯克林區、皇后區相比,當時的曼哈頓都比不上。
當事實上,現在的老紐約客們卻總是喜歡說這樣的一句話,「當庫徹還是市長的時候,那才是你見過的最真實的紐約。」
貝爾一家,就踩住了最真實的紐約的尾巴。
1988年的本森赫區可遠遠比現在混亂,且不說環境的惡劣和破舊,單說各種膚色人種的小混混,黑幫鬥毆、毒.品泛濫、妓.女.淫.亂隨處可見,民族大熔爐的矛盾與衝突,就是遠近聞名了。雖然不比.毒.品聚集的哈林區,但是本森赫區當時也是一個犯罪發生率十分高的區域。布魯克林,在現在是遠離曼哈頓紛擾生活的幽靜代名詞;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墮落的代名詞。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紐約變得越來越主流。主流,這個詞很多時候都是褒義詞,但偶爾,它也是貶義詞,比如用在九十年代的紐約身上。
在那個年代裏,為了維持治安,越來越多的警.察走上了紐約的街頭,越來越少.毒.販在視線里流竄;時代廣場四周色彩繽紛的成人電影宣傳板和百老匯廣告交相輝映的畫面,變成了迪士尼和各大廣告商景象爭奪的區域;而當時被成為「法西斯」的市長朱利安尼甚至挖出了一個叫做「歌廳法(cabaret.law)」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