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闆是朱棣 第53章 計劃落空
五月初一,正是每月兩次朔望日(初一和十五)大朝會的日子。
天才蒙蒙亮,居住在南京各處的朝中百官就已出門,他們從各個方向,或坐車,或騎馬,或乘轎,全都朝着一個方向趕去,皇宮。
等到絕大多數官員正式趕到午門前時,已是天光大亮。
伴隨着景陽鍾悠然響起,宮門次第而開,所有官員也都最後一次整理袍服,扶正官帽,然後排起整齊的隊伍,按照官階高低,緩慢而又莊重地從東華門進入皇宮,再通過長長的甬道,越過廣闊的廣場,最後停駐到巍峨高聳的奉天殿前。
在此過程中,所有官員的神情都是肅穆的,腳步都是穩重而又有規律的,沒有人行差踏錯哪怕一步,更沒有人在此期間發聲任何聲音,別說互相間的交流談笑了,就連咳嗽聲都不聞半下。
這便是皇宮威儀,早朝規矩。
在群臣之中,混雜了不少目光犀利,不時掃視四周,查看是否有官員犯下過錯的綠袍小官。
他們的官階是那樣的卑微,但他們胸前的補子又和其他官員是那樣的不同。
別的官員文官胸前補子上繡的是飛禽,諸如仙鶴、錦雞、孔雀等等;武官胸前補子上繡的則是猛獸,比如獅子、虎豹、熊羆。
唯獨這些低品階的小官,胸前補子上繡的卻是一隻猙獰獨角的怪獸,正是傳說中可辨善惡真假的獬豸。
這些小官,正是大明朝中以小制大,可彈劾滿朝高官而不用承受任何責任的御史言官,也叫風紀官。他們有着在朝會時監督百官言行,糾正他們過錯的職責。
一旦被他們發現有哪個官員在朝會上有所鬆懈差錯,彈劾之下,輕則罰俸,重則降職!
而更要命的是,這些言官們居然也有kpi,每過幾月,都必須彈劾相當數量的不正之事。於是,在如此壓力之下,言官們更是盯緊了這等大朝會上所有官員的一舉一動,而群臣也是愈發的小心謹慎,不敢讓人抓到任何的痛腳。
這也讓每一次的大朝會都顯得格外莊重深沉,讓所有人都變得格外小心翼翼。
待到群臣按文武列定在奉天殿前,隨着三聲清脆的鞭聲響起,終於有太監長聲喝道:「皇帝升座,百官朝見——」
然後便見前方遊廊深處,有一支隊伍浩蕩而來,中間龍行虎步,氣勢猶如山嶽的男人,自然就是當今天下之主,永樂大帝,朱棣!
和後世影視劇里所展現出來的朝會有所不同的是,今日的大朝會並不是在哪座皇宮大殿之中進行,而是就在這奉天殿外的巨大廣場之上。
畢竟這樣的大朝會,足有上千臣子,要是全進入一座殿宇,哪怕是皇宮最大的奉天殿,也會顯得過於逼仄擁擠,有損朝廷威儀,所以早在太祖皇帝時,朝會就選在殿外舉行。
當朱棣來到群臣跟前,皇帝寶座也早安排妥當,讓他得以在高過群臣二十階的位置安然坐下,目光所至,下方群臣都在他的腳下。
「臣等拜見皇上」所有臣子這才齊刷刷跪拜下去,三跪九叩。
朱棣坦然而受,直到禮節已成,他才肅然一擺手:「都免禮平身吧。今日大朝,有何事都可奏來!」
如果是後世,隨着制度的不斷完善,隨着內閣票擬和司禮監批紅這些處理國家政務手段的不斷開發,朝會也就逐漸喪失了它原來該有的君臣溝通,商討國家大事的作用,徹底淪為了一個表面工程,擺設,一場表現君臣和睦,天下太平的真人騷。
但如今,一切還沒成形,朝會還有其重要作用,還是臣子們暢所欲言,向皇帝陛下陳述自己諸多構思想法的關鍵場所。
於是,隨着朱棣首肯,剛起身的群臣中,便已有人站了出來:「臣戶部夏原吉有本奏!」
與之前的熱鬧和宮裏現在的肅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宮外的冷清。
只有那些載了各自主人前來的車馬轎子,以及諸多僕從人等,還都散落地等在離皇宮一二里外的廣場上,懶洋洋等候着自家主人散朝。
這些人中的一部分開始倚着車轎打起了瞌睡,也有一部分拿出隨身攜帶的乾糧,就這麼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還有人因為互相早熟悉了,索性湊一塊兒小聲說笑,說些官場裏半真不假的笑話。
只有一支隊伍,與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