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佑明 第六百四十三章 考驗官員,撒錢式西巡
更新:07-19 10:16 作者:楓渡清江 分類:軍事小說
時維萬曆二十年暮春時節,叛亂平定後,天下無事。
而朱翊鈞在去往黃帝陵途中,只見山林錦翠,尤其是在一場春雨過後,更加蔥鬱如煙。
這讓他不禁暗嘆,潘季馴昔日奉旨在三邊養林治水倒是做的不錯,使得這延綏一帶的生態保養的很好。
話說,在朱翊鈞派潘季馴來三邊養林治水之前,延綏的撫按官和廠衛就在奏疏里說,「延綏旱情頻發、山林皆毀而光禿不能蓄土」。
而如今,朱翊鈞所看到的情況倒是沒有之前奏疏里說的那麼嚴重。
當然。
這也跟國家戰略變為對外開發有關,隨着大量延綏貧民被遷去海外,和大量軍民收入增加而不用砍伐山林就能生存,即便取暖也越來越多使用產量大增的煤炭,自然也就使得對內資源損耗和生態破壞的速度減緩,生態也就能得到及時修復。
朱翊鈞去黃帝陵,雖然隨扈官兵很多,且一路上曉行夜宿,難免需要人力,但他依舊是不白役軍民,撒錢如水。
這也就使得民不加怨,而民眾只恨不得獨攬負責帝駕吃喝玩樂的事,甚至為攬到一宗為皇帝服務的活,不惜行賄底下官員!
只是。
官員們儘管大都也樂得如此,從中吃回扣不說,還能享受民眾的奉承,但對於許多是靠關係而非靠能力上位的官員而言,卻是一番很大的折騰。
因為凡是有些關係的地方官員,基本上都是世代宦官家的子弟出身,對錢財的不在乎的同時,也對政績不在乎,更願意清靜無為,反正憑着背景和關係,他們要不了多久也能得到一個好的考成,也能升上去,反而比努力做事的要升的快捷些。
不過,現在皇帝一來,這樣的官員就不得不參與徵募民夫、關領錢糧、調度民力還要修葺道路橋樑、加強安保,總之各類事情一下子就增多,對管理能力的要求一下子就增高許多,而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紕漏,一個紕漏就能釀成大錯,且在皇帝面前犯錯,那是掩蓋都難掩蓋,甚至會被放大的!
畢竟全國那麼多官員,有能力的不少,一個小差錯都可能導致一個官員永遠也升不到京里任部堂去。
所以,對於官宦士族出身的官員,心裏是很不樂意皇帝出巡的,就算皇帝不白用民力,不白麻煩地方,但這的確讓他們很容易被證明,除了出身好在別的方面一無是處。
當然。
皇帝出巡對於有能力但出身貧賤的官員則是一個機會,一個證明自己處理應急能力的機會,一個讓皇帝記住自己的機會,一個打破關係桎梏直接再次魚躍龍門的機會。
而現在因為朝廷推行新禮,本就不利於豪右,而利於平民,所以能在地方上為官的官員大部分都還是平民階層或者小地主階層,故都還是樂於見到皇帝出巡,也很積極的動員軍民,為皇帝的出巡服務。
以工商為主的普通士紳也對朱翊鈞撒錢似的出巡也很是樂意見到。
如在朱翊鈞暫駐於甘泉縣時,甘泉造紙的士紳孫振就笑着對自己姻親朱萬元說:
「當今天子是真仁厚,雖親征巡邊,難免使用民力、擾動地方,但也造福於地方、施恩於小民,馬匹意外壞了青苗都要賠償,連需用紙張要臨時用我家作坊的,都加錢採辦,如此也算不上是害民擾民了。」
「對於貴府而言,自然是好事,還能因為說這紙是陛下用過的,而增加銷路。」
「對於鄙人而言,倒也是好事,在下的木工坊已有三件家用木器被陛下看見後下旨採購,而因此已有不下十家望族也來訂這類木器。」
朱萬元也跟着笑說起來。
雖然,孫振和朱萬元這些工商類普通士紳,對皇帝路徑且暫駐於自己家鄉很是高興,但也有當地士紳對此不高興,而這類士紳多是廣有良田的大地主大鄉宦。
「寧夏之亂、陝西之亂皆被平定,連河套都被收復了,果然是沒有出現土木堡那樣大敗啊,禮教大亂的時代還得繼續延續啊。」
曾做過翰林的甘泉縣大地主周世策就在趕赴皇帝的御宴的路上,在同鄉中過舉人的長賈希昆面前,對寧夏之亂陝西之亂的結局表達出了失望的看法。
賈希昆呵呵一笑說:「我早就料到了會是這樣的結局,所以壓根就沒指望這些叛賊會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