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佑明 第七百六十六章 萬曆三十二年的大明,盛世永不落幕!
更新:07-19 10:21 作者:楓渡清江 分類:軍事小說
沈王見此也懶得再搭理這倆被流放來爪哇沈藩的文人,只去了自己的後宮。
而李應純和沈瑞則在接下來真的開始了他們的務農生活。
然後,他們就發現務農真的沒那麼容易。
「這些雜草怎麼長得這樣快,不過一兩日未除就又蔓延開來!」
「這田真不是我等斯文人應該耕作的呀!為搶水竟要大雨天去堵水,還要跟跟別的村打架拼命!」
所以,沒幹幾天,李應純和沈瑞就叫苦不迭,吐槽不斷,且每日不禁開始以淚洗面,北望神州。
而此時的神州中土,正在熱火朝天的大搞基建。
為了避免現在由朝廷瘋狂積累起來的原始資本,在將來被難以徹底避免的貪污腐敗行為漂沒成為私人資產,甚至被轉移到海外藩國去,而使其能夠真正造福華夏,成為華夏能夠一直強盛不衰的保障。
朱翊鈞和王錫爵等執政公卿皆在有意識的將對外得來的利益變成各類基礎建設工程,從水利到城防、交通,再到教育、生態恢復等,皆在大規模的進行着相應建設。
所以,眼下北京就在熱火朝天的擴建着外城城牆,而彌補了嘉靖時期因為財力不足也就只造了一半外城的遺憾。
之所以擴建京師外城,則是因為大明許多要新建的國家地標式建築要在京師城建設起來。
比如什麼國家博物院、國家大劇院、各類新設科學院與研究院,如考古類,還有體育館這些建築。
這些建築眼下因為北京城內房屋太密集的緣故,已經不可能再在城內尋一塊較大空地而建造出很宏偉的國家標誌性建築來,也就只能在城外建造。
畢竟國家級別的這類建築自然是必須要宏偉的,是必須要佔地要大些的,不能夠將就的。
而要在城外建造這些建築,就只能擴建外城,不可能連保衛這些建築的城牆都沒有。
雖說,現在大明已經不懼怕任何外來武裝力量的威脅,但在這個通訊手段和監控手段還不夠強大且基本上沒有智能工具只靠人力畜力的情況下,有城牆還是能盡大可能規避一些風險的,也更方便管理。
比如,一旦出現什麼盜賊,也可以先及時封鎖城門,然後再一個個排查,無疑比沒有城牆然後全順天府的找要容易許多。
所以,擴建北京外城就顯得很有必要。
這天。
朱翊鈞站在城樓上,就能通過千里眼看見參與擴建北京外城的官民。
而每當他看見這些官民在熱火朝天的為這四方城添磚加瓦時,他就感到特別有成就感,那種自己在改造大明的感受也更加強烈。
按照朱翊鈞定下的擴建方案,北京城不僅僅只是在原有外城的基礎上擴建外城那麼簡單,而是要既擴建中央本城,還要拔地而起的在周邊建五座衛星城。
所以這無疑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但好在大明現在是用全世界之財力物力做這些工程,所以這倒也不算上什麼。
只是人力還不怎麼需要外面的人力,因為大明自己就人口多。
現在的大明依舊有大量只肯參與體力勞動的青壯百姓。
這既跟生活水平提高後人口增長很快有關,也跟干體力勞動的收入也非常不錯有關。
自從廢除徭役,朝廷使用人力都要給錢後,老百姓們也漸漸轉變了意識,不再覺得自己的力氣不值錢,也知道自己的力氣是可以換錢的,不給錢就不該出力,也開始不覺得自己靠下苦力謀生是低賤的了。
而隨着老百姓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要想讓百姓願意干體力活,就得加高工錢。
所以漸漸的,在大明用人成本開始越來越高,也才使得很多人依舊願意用體力勞動換取收入。
有許多地主和商賈很想讓朝廷開放對外夷的歸化限制,而希望這樣可以降低人力成本。
但朱翊鈞和許多執政公卿並不主張這樣做。
因為他們治國理念的基礎就是保障自己主體民族同胞的利益最大化,惠民與富國強兵是同等這樣的,這在萬曆初年就定了調子的,所以一時也還改不過來。
何況,大明畢竟是由中央朝廷主導利益分配,而不是大地主大商賈,所以也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