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風云:漢王重征天下 001 東林崛起廠衛失勢 布局內外漢王定明
更新:11-08 05:52 作者:西宮娘娘玉靈月 分類:軍事小說
崇禎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朱慈炤,皇四子,年十一,在經過了慘烈的博弈之後,於年初如願獲封漢王。
本來禮部給擬了『永王』這個垃圾封號,換成原主自然也就忍了,可惜朱慈炤本是一名酷愛鑽研明史的中文系大學生,三年前意外穿越至此。
還不如穿成個普通士紳呢,普通士紳好歹還有退路,可以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歷史上,皇四子朱慈炤可是被慈愛寬仁的大清給逮住凌遲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做了漢王,就要承擔起興復漢室的責任。一個穿越者應該如何逆襲,朱慈炤苦思冥想,三年磨一劍,終於制定了一套極為冷門怪僻的計劃。
每次復盤推演這套劍走偏鋒的計劃時,朱慈炤都會被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逗笑。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估計崇禎打死都想不到自己的皇子會如此離經叛道。
往好處想,崇禎想不到,也就不會出來搗亂,畢竟每個對崇禎掏心掏肺、開誠佈公的臣子都會獲得不幸,所以還是有所保留的好。
遠的不說,以朱慈炤如今實力之弱小,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漢人的命運,就得從點滴做起,不能放過任何一絲細節,爭取一切對自己有利的東西。
就比如王號,如果是在太平時期,叫什麼確實都無所謂,反正大明的藩王全是當豬養。
但是崇禎上吊之後就不一樣了,大明從此進入藩王大亂鬥的時代。到那時,漢王就是比永王有辨識度。想在亂世擁有號召力,第一步是要讓天下臣民清晰準確地知道你是誰,這是必須的。
看看明末的南、北太子案吧,大家連誰是太子都搞不清楚,就更別提親王了。
歷史已經證明過,定王、永王經常被混淆,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屢屢被張冠李戴。
即使到了信息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大名鼎鼎的『朱三太子』到底指的是誰,絕大部分人還是搞不清楚,就更別說消息閉塞的明末亂世了。
宣傳自己,就跟做廣告一樣,越簡單好記越好,越朗朗上口越好,越能引發共鳴越好。
對於明末的仁人志士來說,跟『漢』產生共鳴的可能性明顯更大些,誰會跟『永』、『定』產生共鳴呢?
皇帝都上吊了,連永定河裏的王八都姓愛新覺羅了,還共鳴個什麼勁兒啊。
叫漢王多麼霸氣,什麼永王、定王,聽着就不似人君。
玄學一點地說,崇禎死後,頂着二等王號的唐王、魯王表現最好,頂着三等王號的福、潞、桂,各種抽象和荒誕,永王、定王則是連個水花都沒有撲騰起來。
雖說這只是玩笑話,但在竊取天下的過程中,大清的運氣之好、福澤之厚,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讓人不得不相信玄學的存在。
卻說今日是中秋佳節,做完早課之後,朱慈炤服斬衰、執桐杖,緩步向乾清宮行來。
因為朱慈炤的生母、皇貴妃田氏於上月十五日駕鶴仙遊。此時重孝在身,晚上的家宴肯定不能參加了,所以上午請個安,便回去閉門讀書。
進了後左門,便是平台。以剷除閹黨之功而備受東林稱頌的聖主崇禎帝,總是喜歡在此處召見文武大臣,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平台召對。
說是求賢若渴也好,病急亂投醫也罷,反正只要能在崇禎朝叫得上號的人物,基本都來參加過平台召對。
不過沒什麼大用,此時此刻闖王李自成正圍攻開封甚急,破城就只在旦夕之間了。
朱慈炤駐足於平台、倚着桐杖,站在大都督曾經跪過的地方,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橫刀立馬這個詞。
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德化出了乾清宮,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悶着頭往後左門方向行來。
走到平台前,王德化一抬頭,猛然發現自家四爺正呆愣愣地站在平台中間。
眼神交匯、四目相對,電光火石之間,本來都苦着臉的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
那是一種同病相憐、惺惺相惜、自嘲自諷、自娛自樂的微笑。
朱慈炤與王德化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朱慈炤剛剛失去了做皇貴妃的母親,沒了庇護,從此如履薄冰、步步驚心。
可巧,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