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沙巴贏白雲村 第106章 家常的豆腐
正棠兄鑒:吾事已畢,將登機矣。感君接待之恩,後會有期。(酈君總)
正棠副院長覽手機微信,見酈君同窗於亥時末(22點59分)發來數篇佳作,名曰《家常之豆腐》、《水煮活魚》、《湘鄉蛋糕》及《糍粑:柔之力》。即依序研讀,覺其文筆堪比國之大社總編之隨筆,必才女親筆無疑。其中,湘味最濃者,當屬《家常之豆腐》一文。文中述,偉人之外祖母乃湘鄉人氏,其少時就讀於湘鄉東山書院,屢嘗外祖母家之蛋糕。湘鄉蛋糕,又名湘鄉蛋糕花、湘鄉蛋卷,於湘鄉之傳統宴席,酥軟鮮美之蛋糕花為頭菜,缺之則味不全。歲末年初,湘鄉人之筵席必有此蛋糕,以寓喜慶團圓之意,酥、香、鮮、軟之味,寄寓鄉情鄉戀。酈君同窗與正棠同窗共情之軟件學院,有湘鄉人所開之餐廳,招牌菜即為湘鄉蛋卷,酈君同窗每至必點之。
湘鄉糕餅,民間珍饈,歷三百載而不衰,聲名遠播。於甲午年,榮膺第九屆湘饌招牌之譽;至丙申歲,復被舉為湘潭郡市級非遺之項。湘鄉者,湘潭屬邑,湘軍之濫觴也。古語云:「無湘不成軍,湘軍皆出湘鄉。」湘鄉昔時「百里之地,群英畢至;一軍之威,全局系焉」,「以一邑之卒,征伐十八行省」,歷半世紀余,於近代華史,繪就重彩篇章。
湘鄉之民,骨性倔強,行事嚴謹,湘潭之霸蠻者,猶戰鬥機也。其間名人輩出,如曾國藩、蔡和森、陳賡、譚政、黃公略輩。
儷君側多湘鄉人士,其鄉音濃重,無論學銜、爵秩之高,離鄉背土幾何載,其口音猶易辨也。湘鄉語,乃今存最全且古之二古語之一,屬古楚語。殊難想像,朝堂之上,慈禧太后何以解曾國藩之奏章。儷君恆以為,飲食與性情,關聯甚密。猶湘鄉糕餅,亦映湘鄉人之品性也。
蛋卷之物,遍地皆有,乃蛋皮裹肉糜之合體,口感鮮嫩且柔,隱現於諸湯之中,若小蠻腰之不盈一握。
然湘鄉糕餅異之,其肉糜中添入薯粉坨也。
紅薯之粉,調以糊,與五花肉之糜相混,勻矣。紅薯粉有粘度且韌,令鮮肉之糜不復柔弱,而增其韌道,益其實也。湖南之地,紅薯豐饒,饑荒之時,以為代糧之佳品。湖南人對紅薯之加工利用,已至極矣。洗淨之紅薯,加水搗碎,過濾曝曬,乃成坨粉。坨粉若粉狀,猶澱粉也,可入諸餡;亦可為塊狀,若江浙之年糕,與諸餚配,皆成地域之味。
坨粉與澱粉同有高粘,然其在餡中存感甚強。雖皆用紅薯坨粉於餡,然因配方之微異,各家之味則殊矣。取肥瘦四六之豬肉,剁為糜,加紅薯粉、生薑末、胡椒粉等拌勻。蛋皮多用鴨蛋為之,裹肉餡而卷之,置蒸籠蒸之四十五分,熟則切段可食。蛋卷細膩鮮美,既可擺盤而食,亦可與魚丸、油豆腐等共煮。
紅薯粉爽口有粘度且韌,令鮮肉之糜不復柔弱,肉香盈溢,口感酥軟而又韌實,結實若村婦之壯臂也。
儷君私下揣度,昔時肉寡薯豐,是否以薯代肉之制,猶湖南多地慣制之花肉,麵粉與肉相糅也。薯粉與肉之合,既使薯粉此賤材得新生,於肉餡亦增其豐、實,更契湘人食量之需,是以湘鄉糕成一絕。
此搭配,使糕點與湘人性情相得益彰,妙合無垠。讀至斯處,正棠君忽憶三字「戳把子」,憶及昔年與愛妻相戀之時,上司之婦橫加阻撓,其因竟緣於地域之偏狹之見,妄稱此地特產「戳把子」,以貶湘人。
思及阿里之創者,初亦被譏為傳銷之詐,然愛妻信念不移,正棠君亦隨之釋然。總而言之,終獲善報矣。正所謂:
相見何如不見時,
有情還似總無情。
此句雖非司馬光《西江月》中原句,卻藉以抒發儷君與正棠數十載交情之深意。雖二人心中皆明江南院長一行略有瑕疵,然終未使熟稔之陌路人惡語相向,反成仇讎。時光乃萬情之調和,事過境遷,一切皆成過眼雲煙。願大雙小雙等後生晚輩,亦能如此淡然處之,遇糾葛則從容以對,事緩則圓,安然渡過難關。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