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窺光 第65章 論世界民族的形成和演變
更新:11-27 07:58 作者:江楓客棧 分類:軍事小說
目前全球各式各樣的民族格局,都是因為距今4.5萬年開始的人類大遷徙,引發人類族群分化,遷徙人類在世界各地定居發展後,人類族群再融合而形成的。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在人類大遷徙之前,地球上很多地方是無人區或者人口非常稀少的地區,當時人類主要生活在中國南部大陸、中南半島、東南亞冰河期大陸、南亞次大陸及非洲大陸中部等冰河期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在人類大遷徙之前,黃種人基本上生活在東南亞冰河期大陸、中國南部大陸、中國南部半島、南亞次大陸等地區,他們有從事採集、漁獵等自然經濟,也有從事農業、畜牧業、漁業和手工業等較為先進產業;白種人主要生活在南亞次大陸西北地區,他們主要從事採集、狩獵等自然經濟;棕紅種人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冰河期大陸、南亞次大陸等相對偏僻的地區,他們以採集和漁獵為生。
由於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地球氣候持續變暖,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人口被迫轉移到地勢較高的陸地上生活,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地區地區成為這個階段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由於人口劇增導致食物短缺,因此該地區首先將人類最早期的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發展都當時的最高水平。考古證明,中國南部嶺南地區即廣東、廣西,以及中南半島地區包括今馬來西亞半島、泰國、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南亞次大陸東北等地區,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即距今4.5萬年至距今2.5萬年之間,地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也是人類發展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最早的地區。
隨着地球變暖加劇,海平面繼續上升,人類向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等聚集越來越多,新的食物危機和社會危機再度頻繁爆發,當地球環境得到改善,更多地方變得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後,現代人類開始從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等地球向世界各地遷徙,以此獲得更多的生存及發展機會。
在與向海洋獲取食物的鬥爭中,現代人類分出早期海洋民族。根據考古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結果表明,馬來西亞半島及中南半島環繞的泰國灣海岸地區,首先出現依靠海洋為生的海洋民族,因為考古學家在這裏近海海底發現了人類最早的海港碼頭建築;語言學家認定這個地區南島語最為純正,該地區是世界各地南島語的發祥地。同時,根絕科學家認定,考古學家在南美洲太平洋海岸發現的遠古船用圓形石錨,這種石錨的石料產自中南半島及中國南部海岸,這也說明該地區的海洋民族最早具有跨洋航海的技術和能力。
具有航海和海洋捕魚的能力的早期人類聚集在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等沿海地區後,由於生活所迫,他們要到更遠的海域去捕魚,因此,因此他們需要製造能夠抵禦風浪,長期在海上航行的堅固而可靠的船隻,這個需求導致人類早期造船技術的飛越發展,由於遠航的需求,航洋民族開始掌握根據海鳥飛行狀況、根據月相、星相等天象,以及季風和洋流等的航海技術。海洋經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它不僅涉及造船、航海和捕魚等專業技術及技能,同時,海洋民族也需要港口和陸地基地,給他們提供淡水、食物、貿易,以及家庭和族群的安置等,因此海洋民族必須與陸地居民組成專門的社會形式,南島語的出現標誌着海洋民族社會已經發展成熟。
由於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洋面積變得更加寬廣,為了獲得更多海洋資源,人類最早的海洋民族從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海岸地區出發,通過航海遷徙到太平洋諸島、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以及印度洋諸島、南亞次大陸、中東沿海、非洲沿海等地區,甚至是美洲西海岸、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北冰洋沿岸等地區,由於受海洋民族語言及文化的深刻影響,這些地區形成南島語系文化圈。由於早期的海洋民族屬於黃種人,因此,目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古老的海洋民族,他們仍然保留着明顯黃種人相貌特徵。
根據考古發現,人類最早的農業區出現在中國廣西、雲南、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和緬甸等瀾滄江、湄公河、左右江等流域地區。這些地區形成了人類最早期的農耕民族,大概在距今4萬年至距今3萬年前,他們掌握了成套的農業生產技術,最早種植水稻、蔬菜和瓜果等農作物,他們還在當時比較寒冷及乾旱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度地區種植了青稞、小米、高粱和小麥等糧食作物。他們還馴養了大象、水牛、黃牛、驢、豬、羊、兔、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