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46章 楊鎬:從援朝英雄到薩爾滸之殤
一、累有功勳
楊鎬,明朝末年的名將之一,在其早期官宦生涯中就展現了非凡的才能與膽略。萬曆四年(1576年),楊鎬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繼而進入國子監深造,於萬曆八年(1580年)高中進士。此後,他的仕途頗為順暢,從地方官做起,歷任南昌、蠡縣知縣,期間以清廉能幹着稱。
不久之後,楊鎬被調入中央任職御史,但不久因故改任大理評事。這一職務雖非顯赫,卻也為他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萬曆年間,邊疆局勢緊張,楊鎬憑藉其出眾的能力,很快被提升為山東參議,並負責遼海地區的邊防事務。
在這段時期內,楊鎬不僅展現出了軍事才能,還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為了增強邊防實力,他積極組織軍民共同開墾荒地,共墾荒田一百三十多頃,這些新開墾的土地每年可以收穫糧食一萬八千餘石,大大增強了當地的物資儲備和自給能力,對於穩定邊疆局勢起到了關鍵作用。
更為人所稱道的是,在一次針對蒙古 炒花 部的軍事行動中,楊鎬展現出非凡的勇氣與智謀。時值寒冬,大雪紛飛,楊鎬與大帥董一元商議後,決定採取奇襲策略。他們帶領精銳部隊,趁着夜色和惡劣天氣的掩護,翻越險峻的墨山,對炒花部的營帳發動突襲。此次行動出其不意,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炒 花 部遭受重創,損失慘重。
此役不僅鞏固了明朝在遼東地區的統治地位,也極大地提升了楊鎬在朝廷中的聲望。戰後,他因功升任副使,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官場地位。這次勝利是楊鎬軍事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為他在日後面對更加嚴峻的挑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楊鎬繼續在邊防前線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明末抗擊外敵的重要將領之一。
二、抗日援朝
楊鎬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春天接到命令,與副將李如梅一同率軍出塞作戰,不幸遭遇失利,損失了十員部將及一百六十多名士兵。正當此時,朝鮮再次面臨日本入侵的威脅,神宗皇帝下令免除了楊鎬的罪責,並提拔他為右僉都御史,兼任朝鮮巡撫,負責指揮援朝抗倭的軍事行動。
然而,楊鎬還未抵達朝鮮,便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朝鮮官民捐贈糧食以換取升官、任官或贖罪的機會,以及免除鄉吏和奴僕的勞役等。他還指責朝鮮君臣私藏糧食而不供給官軍,這些做法引起了朝鮮民眾的強烈不滿。
與此同時,日本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等已佔領了南原、全州等地,並進一步向全羅、慶尚推進,嚴重威脅到了朝鮮王京的安全。幸而,日本人的嚮導沈惟敬被俘虜,導致日軍失去了重要的情報來源。由於朝鮮在連年的戰亂中已經變得一片荒涼,日軍在當地找不到足夠的補給,只得在全羅地區囤積糧食,準備長期駐守。
隨着中國援軍逐漸集結,九月初一,楊鎬抵達朝鮮王京。此時,朝鮮軍隊和明朝部隊已經在與日軍的戰鬥中取得了一些勝利,迫使日軍撤退至蔚山固守。同年十二月,楊鎬與總督邢玠、提督麻貴等人商討進攻方案,最終決定分兵三路,由副將高策率中軍,李如梅率左軍,李芳春和解生率右軍,共同進攻蔚山。
初期的試探性攻擊進展順利,日軍遭到挫敗,退守島山,並在城外修建了三層柵欄作為防禦工事。在戰鬥中,游擊陳寅表現出色,接連攻破了日軍的兩層柵欄,眼看即將攻克第三層。此時,楊鎬考慮到與李如梅的私交深厚,擔心陳寅的戰功會超過李如梅,因而下令鳴金收兵,阻止了攻勢。
日軍趁機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等待援軍的到來。明軍雖然從四面圍困,但由於地面泥濘不堪,加之正值嚴冬,風雪凜冽,士兵們的士氣受到很大影響。日軍則利用大炮和毒藥彈進行反擊,被擊中的士兵往往難以存活。明軍圍攻十天未果,日軍則利用這個機會拖延時間,並假意求和,以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
三、大敗虧損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初二,日本援軍突然到達,為蔚山的日軍解圍。楊鎬聞訊大驚失色,急忙帶領部隊撤退,各部明軍見狀也紛紛潰散。日軍趁勢追擊,明軍損失慘重,戰死者無數。副將吳惟忠和游擊茅國器英勇斷後,才使得日軍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