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2章 清初名將阿濟格:英勇背後的悲劇命運
一、早年經歷
阿濟格出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這個名字在滿語中的含義是「小」,寓意着他初臨人世時的稚嫩與微小。隨着時間的推移,阿濟格成長為一個體格魁梧的青年,「身長丈余,腰腹甚大」,這樣的體型在當時頗為罕見。自幼便深受其父努爾哈赤的喜愛,這種寵愛甚至達到了一定程度,以至於當皇太極的元妃鈕祜祿氏因為見阿濟格不肯下轎而引起不滿時,努爾哈赤竟下令將其兒媳休離。
阿濟格的軍事生涯始於天命六年(1621年),這一年他奉命前往迎接蒙古宰賽的贖身質子,此舉顯示了努爾哈赤對於這位年輕王子的信任與重視。兩年後,在天命八年(1623年),阿濟格參與了對復州的一次行動,該行動旨在鎮壓由劉興祚暗中策劃的一場起事。在這次事件中,阿濟格及其軍隊執行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將復州的男性居民全部屠殺,以此作為對叛亂的回應。
天命十年(1625年),阿濟格再次踏上征程,這次他跟隨三貝勒莽古爾泰征伐察哈爾部,一直追擊到農安塔地區,迫使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逃遁。次年,也就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阿濟格先是與台吉碩托一同討伐喀爾喀巴林部,接着又隨同大貝勒代善討伐扎魯特部,在這兩場戰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特別是在扎魯特部的戰鬥中,阿濟格活捉了巴克父子三人及拉什希布岱青、多爾濟桑阿爾齋等十四位貝勒,並斬殺了鄂爾寨圖貝勒。這些勝利為他贏得了貝勒的封號。
在努爾哈赤統治時期,阿濟格是「四小貝勒」之一,與弟弟多爾袞共同被分給了正黃旗,並擔任旗主。然而,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皇太極繼位,為了削弱阿濟格的影響,通過改變旗幟顏色的方式來調整阿濟格的地位。皇太極將阿濟格所統領的正黃旗改為鑲白旗,阿濟格隨之成為鑲白旗的旗主,儘管旗幟的顏色改變了,但阿濟格仍然保持着對原屬正黃旗的牛錄(滿洲軍事單位)的領導權。
二、屢立戰功
阿濟格在天聰年間屢立戰功,為清朝早期的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他偕同二貝勒阿敏攻打朝鮮,連克五座城市。五月,他又跟隨皇太極討伐明朝,偕同莽古爾泰守衛塔山的糧運線,成功擊敗了明朝的兩萬軍隊。當軍隊會師於錦州,逼近寧遠時,阿濟格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面對明軍一千多人的營地,阿濟格指揮部隊一舉將其全殲。在明軍總兵滿桂出城列陣的情況下,皇太極欲發起進攻,但其他貝勒認為距離城牆太近而勸阻,唯有阿濟格堅信可以取得勝利。在皇太極的監督下,阿濟格迅速攻擊明朝騎兵直至城下,其他貝勒見狀,不顧未穿鎧甲的情況衝上前去,最終大敗明軍。
天聰二年(1628年),阿濟格因擅自主持其弟多鐸的婚禮而被削去固山貝勒(旗主)之職,由多爾袞接替鑲白旗主的位置。但這並未阻止他在戰場上繼續立功。天聰三年(1629年)八月,阿濟格偕同貝勒濟爾哈朗攻打錦州、寧遠等地,焚燒明朝積糧,並俘虜了三千明軍。十月,阿濟格同貝勒阿巴泰率左翼四旗和蒙古軍隊夜襲龍井關,攻破水關進入,並在漢兒莊擊敗明軍援軍。隨後,他們攻克洪山口,進軍至遵化,攻擊並斬殺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當明軍前來救援時,阿濟格與莽古爾泰等追逐明軍至壕塹附近,即使戰馬受傷也未曾退卻。在後續的戰鬥中,阿濟格的戰馬再次受傷而死,但他依然堅持戰鬥。
天聰四年(1630年),阿濟格再次跟隨大軍伐明。他奉命與德格類、岳托率領兩萬人由義州逼近廣寧,並與大軍會師於大凌河。在夜圍錦州時,面對明軍六千人的偷襲,阿濟格嚴陣以待,待霧散時發動反擊,俘獲一名明游擊和二百多匹馬。皇太極為此親自慰勞阿濟格,並授予他圍城的策略。當明軍增援時,阿濟格奮勇迎擊,擊退明軍,斬殺明副將一人。在隨後的大凌河之戰中,阿濟格指揮下的部隊截殺明軍大半,並向北驅逐明軍達四十里。
天聰六年(1632年),阿濟格跟隨大軍討伐察哈爾部,迫使林丹汗逃亡。隨後,皇太極轉移軍隊攻打明朝,命令阿濟格統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宣府,繳獲明朝張家口儲藏的犒邊財物。
天聰七年(1633年)三月,阿濟格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