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63章 張飛:莽夫還是國士,結局很慘,劉備一句話道出張飛死因
引子:莽撞英勇,義薄雲天——張飛初印象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張飛以其粗獷豪放、勇冠三軍的形象深入人心。作為蜀漢「桃園三結義」之一,張飛的出場即以剛烈魯莽着稱,不僅力大無窮,且武藝超群,一杆丈八蛇矛舞得出神入化。他的忠誠和對兄弟之情的堅守,從一開始就贏得了讀者的敬佩。然而,在歷史記載和小說描繪中,張飛絕非僅是簡單的莽夫,他身上同樣閃爍着智謀與統帥之才。
一、國士風範:戰略眼光與治軍才能
正史中的張飛,相較於《三國演義》的文學塑造,展現出了更為全面且立體的人物形象。在陳壽所着《三國志·蜀書·張飛傳》中,他不僅是一位勇冠三軍的猛將,更是具有卓越軍事指揮和地方治理才能的國士。
在着名的長坂坡之戰中,張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曹軍追兵如潮,劉備陣營處於危急存亡之際,張飛據守當陽橋,憑藉其威猛之氣和超群膽識,成功地阻擊了曹操大軍的進攻,為劉備集團爭取到了寶貴的撤退時間,這一壯舉充分體現了他的勇敢與果斷。
而在巴西之戰中,張飛作為主將對陣魏將張合,運用智謀和戰術,在宕渠一帶巧妙設伏,大敗張合率領的精銳部隊,此戰徹底穩固了蜀漢在該區域的統治地位,彰顯出其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與戰略眼光。
除了征戰沙場的功績,張飛在地方治理上同樣展現出了一位優秀政治家的風貌。他在鎮守閬中期間,重視法治建設,力行嚴明公正,使得當地社會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同時,他還積極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贏得了民眾的擁戴與尊重,這無疑證明了張飛具備深思熟慮、治國安邦的國士品質。
二、性格特點:衝動與豪情並存
在《三國演義》這部文學巨着中,羅貫中將張飛塑造為一位個性鮮明、剛烈直爽的英雄人物。其性急暴躁的性格特徵通過一系列情節生動展現,深入人心。
督郵事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描繪了張飛對腐敗官僚的深惡痛絕和疾速反應。當劉備受到督郵刁難時,張飛的憤怒瞬間被點燃,他無法忍受督郵這種仗勢欺人、索賄受賄的行為,毅然採取激烈手段,怒鞭督郵,體現了他對正義與公平的堅守以及對貪腐權貴毫不留情的蔑視。這一行為雖在法理上欠妥,但在道義層面上卻贏得了讀者的共鳴,反映出百姓對清廉公正的期盼和社會底層對不公現象的反抗心理。
另一幕是張飛怒斥呂布的情節,面對呂布反覆無常、背信棄義的行為,張飛直接以「三姓家奴」予以辛辣諷刺,表達出對忠誠與信義的崇尚,以及對背叛者的鄙夷。張飛的直言不諱、快意恩仇,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民眾對於忠貞人格和坦誠交往價值觀念的認同體現。
三、悲劇收場:死因探析與劉備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中,張飛的死因被描繪得富有戲劇性和悲劇色彩。雖然坊間流傳有諸多猜測和陰謀論,例如將張飛之死與劉備的關係牽扯在一起,認為劉備可能通過某種計策促使了張飛的死亡以達到解除桃園結義或者實現某種政治意圖,但這些均缺乏正史證據支持,更多是民間傳說或小說創作中的想像。
根據歷史記載,《三國志》等正史資料給出了較為明確且不帶傳奇色彩的解釋。公元221年7月,在關羽被東吳所害後,張飛悲痛欲絕,急於為兄報仇,下令麾下將領范疆、張達短時間內準備白旗白甲三軍戴孝出征,然而由於時間緊迫和要求嚴苛,范疆、張達不堪重負且恐懼於張飛平時暴躁嚴厲、動輒鞭撻部下的作風,最終在夜晚趁機刺殺了熟睡中的張飛,並割下其首級投奔孫權治下的東吳。
四、劉備哀嘆背後的警示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劉備與張飛的兄弟情誼深厚無比,但作為領導者,劉備對張飛的性格特點有着清醒的認識。張飛以勇猛着稱,性急暴躁,尤其在關羽被害後,他沉浸在悲痛之中,更是借酒消愁,並且因憤怒而加重了對部下的嚴苛處罰,常常在酒醉之後鞭撻士卒,這一行為不僅激起軍中怨憤,也為自身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描述,在得知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