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0章 足利尊氏:歷史漩渦中的變革者與爭議領袖_頁5
田軍激戰。歷應元年(1338年)閏七月的藤島之戰,新田義貞敗死,這對南朝方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奧州方面,北畠顯家受到足利軍的猛攻,不得不放棄多賀國府。建武四年(1337年)正月,他轉移到伊達郡的靈山,由於後醍醐天皇的命令再度踏上西上之途。同年八月,帶領十萬精銳出發。十二月,導致在鎌倉輔佐足利義詮的斯波家長敗死。歷應元年(1338年)一月,北畠顯家到達美濃。於是足利尊氏派遣高師冬防禦顯家軍,高師冬的軍勢在同國青野原大敗。北畠顯家軍自此南進伊勢,經伊賀向奈良進發,準備進攻京都。對此,足利方的高師直率大軍南下,二月在般若坡擊破北畠顯家軍,連戰之末的五月,北畠顯家在和泉石津敗死。
北畠顯家、新田義貞的相繼陣亡,對南朝方來說是極大的打擊。後醍醐天皇為了挽回頹勢,採用再次派遣皇子到各地的策略。同年九月,懷良親王作為征西大將軍下向西國,義良、宗良兩親王與北畠親房及其次子北畠顯信等下向東國。伊勢出航的義良親王一行,在途中遭遇暴風雨,義良親王(後村上天皇)被吹回伊ise,宗良親王漂至遠江國,只有北畠親房成功到達目的地常陸。進入常陸的北畠親房為爭取南朝的據點而奮鬥,不久由於關東執事高師冬的東下逐漸受到壓迫。康永二年(1343年)十一月,北畠親房含恨返回吉野。自此之後,後醍醐天皇在歷應二年(1339年)得病,八月十六日在吉野去世,義良親王即位,即後村上天皇。
足利尊氏接到後醍醐天皇駕崩的消息後,十分感慨,立刻停止幕府的雜務七天,以表示哀悼之意。同年冬天,為了弔唁天皇的菩提,他在洛西之地創建了天龍寺。歷應四年(1341年)七月,天龍寺竣工時,足利尊氏與足利直義一起出席,親自負責着土。
八、觀應擾亂
觀應擾亂是室町幕府早期的一次重大內亂,發生在足利尊氏與足利直義兄弟之間。這場內亂不僅影響了幕府的穩定,還導致了南北朝之間的進一步對抗。
後醍醐天皇去世後,南朝逐漸喪失了勢力。貞和四年(1348年)正月,楠木正行在河內的四條畷敗死,後村上天皇逃往奧地的賀名生,南朝完全成為徒有其名的存在。此時,足利方內部出現了足利尊氏與足利直義兄弟的不和,引發了內部糾紛,即觀應之擾亂。
在日本歷史學家佐藤進一的描述中,室町幕府初期實行了一種「兩頭政治」:足利尊氏掌握主從制的支配權,而足利直義則擁有實際的統治權。這種權力分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幕府的穩定,但也埋下了內部紛爭的隱患。
貞和五年(正平四年,1349年),以高師直為首的反直義派與直義發生了強烈衝突。高師直一派襲擊了足利直義,直義逃往尊氏的邸宅中避難。然而,高師直包圍了尊氏的邸宅,要求直義隱退。最終,足利直義被迫出家退隱。在這次事件中,足利尊氏最初持中立態度,但最終也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足利尊氏讓自己的嫡子足利義詮從鎌倉回到京都,代替直義之位,行使政務;次子足利基氏則代替義詮之位,封為鎌倉公方,在東國設置鎌倉府。直義退隱後,其猶子足利直冬(也是尊氏的庶子)在九州擴大了直義一派的勢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觀應元年(正平五年,1350年),足利尊氏出兵中國地方,討伐直冬。足利直義趁機逃出京都並向南朝投降,桃井直常、畠山國清等直義派武將也紛紛追隨。直義勢力強大,義詮戰敗,逃出京都。從京都回軍的足利尊氏在打出濱之戰中大敗。為了平息內亂,足利尊氏以脅迫高師直、高師泰兄弟出家並流放外地為條件,與足利直義達成和解。
次年,足利尊氏與足利直義達成和議。足利尊氏讓上杉能憲押解高師直一族流放外地,但由於殺父之仇的緣故,能憲在途中私自處決了高師直一族。足利直義回到了幕府,管理政務,由足利義詮擔任其副手。
尊氏和義詮以討伐謀反的佐佐木道譽、赤松則佑為由親自出兵近江、播磨,實際上是就討伐直義、直冬的問題同南朝方面進行講和。得知此事的直義經北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