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阿嬤唱哭了全場 第169章 和平來了 他們走了
在歌曲的前半部分,大家並未認為此歌與愛國相關,只是覺得其震撼好聽。
兒時我常聽人說
裹着小腳的那個
是困在深山裏的阿嬤
她和阿公是包辦的
大字也不識幾個
結婚前連面都沒見過
炊煙飄過
煮飯的柴火把腰壓彎了
這首歌節奏明快,蕭冬雪咬字清晰,這是她的顯着特色,字字分明,使得歌詞內容清晰地傳遞給每一個人。
……講述着一則故事,兒時我常聽人說,在山中有一對老夫妻,阿嬤裹着小腳,踏遍山里田間。
在那個時代,許多人的婚姻均為包辦,他們的愛情也不例外。
儘管婚前未曾相見,亦不識字,然而他們卻用一生的時光,詮釋了不離不棄、質樸無華的愛情。
日復一日地勞作,耕田、砍柴……歲月無情,壓彎了他們的脊樑。
王學志專注地聆聽着,雖說歌詞悅耳動人,可他卻絲毫不滿意,沒有高亢的聲音,沒有他所期待的激昂旋律……
這怎能算是一首愛國歌曲呢?
黃昏日落
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着
她每天掰着手指頭數日子過
等遠方開來的車
門口的板凳在那從沒挪過
眼神還在期盼着
不知從何時起,每至黃昏日落,阿公飯後,便會敲着碗筷唱歌,似是兒歌,又似是思念之曲。
而阿嬤天天數着日子,似乎在思念着什麼,焦急地等待着什麼。
……等待遠方駛來的車。
在家門口能一眼望見路口的地方,每天都放置着同一張板凳。
阿嬤常常坐在那裏,眼神中充滿期盼……
她在期盼什麼,又在等待什麼?
剎那間,觀眾似乎恍然大悟,有人瞬間淚如泉湧,阿嬤和阿公為什麼只有兩人?他們的子女身在何方?
原來,那是兩個思念子女、翹首期盼子女歸家的老人啊。
王學志突然領悟到了些什麼,一股如電流般的興奮與麻木之感瞬間涌遍全身,令他的神經處於極度振奮之中。
他緊握拳頭,似乎預感到,高潮即將來臨,那首他渴盼已久的歌曲即將奏響。
她生了一個又一個
都被號角的呼聲吹走了
山那邊是什麼
是烈士的英魄
是他們拼死保衛的新夏國
原來阿公阿嬤也有好多子女,這對未曾識字的淳樸農民,卻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決然地將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們送出了大山。
歷史的號角、集結的號角、衝鋒的號角、戰鬥的號角響徹雲霄,他們一個個倒下了……
倒在了曙光初現之時,倒在了生命的延續之中。
山的那邊是嶄新的夏國,山的那邊有一段戰火紛飛的歷史。
山的那邊有安息着他們的孩子和無數英烈忠骨的土地。
有阿公阿嬤的期盼……,等待着孩子們歸來的心。
王學志,這位外表看似威嚴的總導演,此刻內心的熱情瞬間被點燃。
這正是他渴望的旋律,這正是他追尋的歌詞。
即便是像他這般歷經諸多風雨、情感不易波動之人,也在此歌的感染下為之動容。
他極力克制,可眼眶中打轉的淚水依舊難以抑制地流淌而出。
他已不記得,有多久未曾因一首歌感動到落淚了。
山裏面平平奇奇,看似讓人憐憫的老夫妻,他們的孩子們一個個被號角吹走了,他們用生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