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銀狐 第八章 建立學閥與八百個心眼
「兄長,兄長?」
沉晨的呼喚讓諸葛亮回過神來。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只是說道:「劉皇叔也來荊州了?」
「是啊,他現在在南陽。」
沉晨說道:「當年我受皇叔恩情,才逃得性命,僥倖帶宗族離開徐州,遷徙南陽。在討伐曹操時,劉皇叔南下召集袁氏舊部,與我聯合進攻許都,我亦是萬分欽佩於皇叔之仁義。」
「皇叔能孤身遠赴徐州救難,確實是不負仁義之名。」
諸葛亮並未太多的表示,只是不置可否地附和了聲,然後轉而說道:「所以你未來是打算於鄉中建學?」
沉晨點點頭:「不止要建學,還要完善體系。」
「完善體系?」
諸葛亮不太理解這個詞彙是什麼意思,問道:「這是何意?」
沉晨解釋道:「所謂體系,便是把混亂的東西重新整理,排列成秩序。如今大漢的授學,往往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很多人治一本書,遊學時東學一些,西學一些,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那你又打算如何完善體系呢?」
諸葛亮說道:「要想做成這樣一件大事,恐怕會不太容易吧。」
「是不容易啊。」
沉晨嘆了一口氣,說道:「我認為要建學,首先是要教學生更容易認字,因而必須構建一套新的蒙學體系,這些我都有腹稿,但更難的還是如何把各家經典精華提出,去之糟粕,需要大量的時間。」
建學的困難任重而道遠,在這個入學門檻極高的時代,獲得知識的方式非常困難,剛剛入門檻,你就得學文言文,去了解每個字的含義,然後加以解讀詞句。
而且漢代七經里,還有大量的生僻字、繁體字,也缺乏標點符合,讀音各地口音不同,造成了平民想要入學可謂難如登天。
入學門檻高,起點高,上限也更高,沒有那種頂級天賦和毅力,底層百姓就很難有出頭之日。
這也是為什麼家學流行的緣故。
因為家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經驗傳授,家族長輩已經幫你完成了前期知識積累,你可以長時間跟在長輩身邊學習,獲取的知識難度就大大降低。
這樣代代有學問,代代能做官,便能建立起門閥世家。
而平民和底層百姓就不具備這種條件,造成漢代寒門以上人才輩出,寒門以下人才極為凋零。
沉晨目前的打算就是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蒙學體系,比如自己研發拼音,標點符號,儘量簡化生僻字、繁體字,創造一門更利於底層百姓攫取知識的學問。
但這還僅僅只是個基礎和開頭。
七經也算是進行過整理的,然而體系並不全面。沉晨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學習體系,就必須做到像後世九年義務教育里高中政治書里提到的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諸葛亮就非常好奇沉晨打算怎麼做到提取精華,去之糟粕,於是問道:「此事我可以幫你,但阿晨你必須告訴我該怎麼做才是。」
「建學首要是教學生認字,其次就是為了培育他們的精神。「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一個人的道德就在於其精神體現,而要培育其精神,就得培育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誠悌勤雅恆。」
沉晨說道:「只是一條一條教育,按照七經來解讀,已經不合時宜。因此我們必須歸納總結,如教授弟子愛國、愛民、培育其民族認同感,塑造其忠孝的道德精神,以此來完成弟子的品德樹立。」
簡單來說,這有點像是高中政治,教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不要以為高中政治是後世新時代的產物,實際上它的文化內核都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美德。
比如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