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東漢,開局公孫度 第37章 枷鎖
為什麼天下明明饑荒連連,還會生產過剩?
原因很簡單,那批正在挨餓受凍的人,是被主流經濟活動——莊園經濟排斥在外的一群人,在手工業不發達的東漢,他們無法參與到社會生產和交易中,也就無法以自己的勞動交易到果腹的糧食。
他們成了後世某些狠心的專家所講的那種:社會進步的代價!
早在白馬時,那個叫做老黃的農夫就提醒了公孫度,黃巾之前的那些中原豪強,根本沒有多養奴僕的意願。
這裏面涉及一個莊園經濟的賬目,豪強要想維持一個莊園,需要大塊田畝,方便規劃種植,要實現這一點的隱性投入先不談,就說最低成本:
中等土地500畝計15000錢,2牛計10000錢,耬車計2000錢。
合計27000錢的投入,直接就提高了這世上九成九的農夫向豪強轉變的門檻。
有了巨量前期投入之後的莊園主,一個奴僕的生產效率遠遠高於幾個小農,也就是說,隨着豪強的兼併土地,必定會產生一批無處容身的失地小農!
與後世公孫度所被灌輸的中國古代是小農經濟不同,此時的公孫度從自己本體的記憶以及這些日子的觀察得出結論,東漢社會經濟主體就是莊園經濟,而非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的產生,是要經過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鐵製品價格的逐漸下降,以及小農的法寶:精耕細作的誕生之後,才有技術和經濟上的可能性。
當今天下,自耕農的產量是不能與後世的那些精耕細作田畝產量相比較的,也就是老黃所提到的,中原此時無佃農的經濟原因:
佃農交的租子比不上豪強收回土地用奴僕耕種的收益。
本着賺得少了就是虧錢的經濟原理,豪強是不會敞開大門收納過多奴僕,也不會坐地收租的。
畢竟,農業生產過剩的同時,勞動力也過剩,奴僕隨時都能補充。
「老黃他們,或許就會在某一天因為年老,被主家視為負資產,而慘遭拋棄吧?」公孫度想到此處,禁不住想起那群在樹下扯皮的農夫。
莊園經濟下,投入大,成本高,收益也高,減去豪強自己與奴僕的消耗,剩下的全部都是利潤,而他們則用這些過剩的糧食與大商人進行商品交易,同樣的,對商人來說,集中且有大量糧食的豪強,和散亂分佈且糧食不多的小農二者比較,肯定是與豪強的交易成本要低得多。
所以說,小農一直罵商人惡意壓價,其實也冤枉了大部分商人,因為人家商人是將成本扣除後向小農出價的,小農的成本高,收糧價格就低,豪強的成本低,收糧價格就高。
東漢全國滿是大商人、大豪強,正是得益於莊園經濟的催生。
小農被兩頭剝削,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賣地賣身。
公孫度揉揉眉心,他簡直不能想像,在整個東漢時期都是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維持的,這樣的話,會產生多少的無地流民啊?
直到那個叫做張角的男人,注意到了這群在苦苦求活的人,喊出了震天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為什麼要說蒼天已死?大概是流民在這些年的流離中紛紛意識到了當今上空的天,不再是那個能哺育他們的那個蒼天了。
所以,他們才要翻了這個天,想要能有個活路的黃天。
諷刺的是,也正是這場大起義,給了那些剩餘的流民一條窄窄的活路:
豪強彼此開始了軍備競賽的結果:那些本來無法用勞動換取糧食的無地農民,有了新的可交換的東西,那就是他們那條廉價的性命。
「這是為什麼呢?或者說它的源頭在哪?」公孫度在腦海思索答案。
忽地,他突然想起了耬車的發明者,趙過,那個漢武帝時期的搜粟都尉,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主導了當時大漢朝的農業革命。
漢武帝雄才大略的後果——帝國戶口減半,從而在他的晚年開始休養生息,重用趙過,進行農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