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雲隱錄 第一百四十四章 家庭矛盾
更新:11-28 17:19 作者:天涯逢緣 分類:其他小說
完成了軟奪權之後,為了徹底穩固目前手中權力,王莽展開了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行動,並進行了大規模的封賞。
前前後後冊封了兩個王和六十一個侯,使得整個上層社會都沐浴在喜悅之中。
首先以慷慨的姿態,封了漢宣帝的三十六個遠房後裔為列侯。
允許已經絕嗣的諸侯王、列侯、關內侯尋找旁支繼嗣。
讓曾因犯罪被剝奪身份的宗室成員恢復屬籍。
緊接着,他又將目光投向了高級官員群體。
他深知,要真正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將整個官僚階層及其接班人集團都納入自己的麾下。
於是,他頒佈了一道旨意:凡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若無兒子但有孫子或同母兄弟的兒子,均可作為繼承人。
以及太僕王惲等二十五人,因功績卓著,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
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們過往努力的肯定,更是王莽向他們拋出的橄欖枝。
這些高級官員們,自然對王莽感激涕零,紛紛表示願為朝廷效犬馬之勞。
同時,王莽也沒有忘記那些因犯罪而被開除宗室譜籍的落魄皇族。
如周勃、樊噲、張敖、霍光等的後代。
他大筆一揮,恢復了他們的身份與榮譽。
這些落魄皇族們,在歷經滄桑後終於看到了重獲新生的希望,自然也對王莽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此外,王莽還十分關心老幹部階層的福祉。
他規定:全國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在年老退休後,可享受原俸祿三分之一作為退休金,直至死亡。
這一政策,讓老幹部們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與關懷,紛紛稱讚王莽的仁德與寬厚。
這些舉措都如同春風化雨,滋潤着大漢王朝的每一個角落,讓所有權貴們歡呼雀躍。
王莽的這些做法,雖然是在籠絡人心,但也確實實踐着儒家的孝治之道。
儒家倡導,後代最大的孝,就是保證祖先祭祀的香火不滅。
因此,努力恢復那些已經消亡的封國爵位,降低繼承爵位的標準,讓更多的人能夠繼續祭祀祖先以盡孝。
然而,王莽之所以能夠如此遊刃有餘地擺平所有階層,最離不開的,還是大漢殷實的家底和當時平靜的國際環境。
沒有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就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收買人心。
沒有穩定的國際環境作為保障,就沒有心情和精力去實施這些複雜的政治策略。
就這樣,王莽以大漢的繁榮,和他的仁義再加上儒家教條大棒,成為了後世權臣們無法超越的天花板。
在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作出了一項引人注目的決定,他將皇帝劉箕子的名字更改為劉衎。
這一改名的背後,蘊含着王莽對名字禮儀的深思熟慮。
他認為「箕子」這個名字不僅與日常器物相聯繫,而且不是一個單名,這在他看來是不符合古制禮法的。
從先秦到西漢時期,人們的命名方式確實五花八門,不乏以日常器物或特殊特徵為名的例子,如《左傳》中記載的晉成公名「黑臀」。
同時,雙名也頗為常見,酈食其、周亞夫、霍去病、張安世等人均是雙名的代表。
然而,王莽秉持今文經學的觀點,特別是他對孔子「譏二名」的理解,認為單名才更符合古代的禮儀規範。
為了踐行這一理念,王莽不僅將皇帝的名字改為單名,還以身作則,將自己兒子王宇所生的長孫王會宗改名為王宗,以示對古制禮法的尊重。
此舉得到了眾多儒家士大夫的響應和支持。
(這一改名潮流並非王莽一時興起,而是基於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共識。
事實上,這一習慣在漢朝後續的歷史中得到了延續,如劉秀等人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