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音老仙鬧大明 第90章 農業大豐收
更新:12-18 18:35 作者:螞蟻愛大樹 分類:軍事小說
八月底,各地農業信息匯總到農部。
全區有耕地三百五十萬畝,今年新增耕地二十萬畝(墾荒)。
糧食產量約三百八十萬石。
種植玉米五十畝地,產量六十石。
這個產量令劉學勤略微失望,他記得後世玉米產量起碼是十石往上的,看來現在的種子化肥跟不上,產量也相差甚遠。
但玉米比小麥有兩個顯着優點,一是不挑土地,山上都可以種;二是收穫的勞動強度小很多。推廣的意義還是很大的。
土豆種了五百畝,產量二千石,畝產約四石。
由於劉學勤知道紅薯的扦插技術,在紅薯推廣上比大明快了一步,今年內地各縣都多少種了些,總共有八千畝之多,產量近五萬石,畝產六石的樣子。
三種美洲作物的畝產都比預期要低,但總比小麥、青稞、小米這些要好。農部計劃明年將這三種作物的種植面積推廣到十萬畝以上,是對現有糧食結構的重要補充。
別看今年豐收,其實自治區的糧食還是不夠吃的。
富人自然吃的肚兒溜圓,可窮人大多數還是處於半飢餓狀態。好在通過副糧種植推廣,自治區養殖事業大有可為,肉蛋奶這些奢侈品會逐漸走上百姓的餐桌,從而大幅度減少主糧的需求。
今年膠菊種植六萬畝,收穫了一萬五千石。棉花種植三萬畝,收穫二萬石。
此外,辣椒和煙草分別種植了十餘畝,各自收了一二十石。
這段時間,漳縣汪家異軍突起,開始引起自治區內閣的關注。
汪家家主汪庸是個地方豪強,他家佔着漳縣鹽川,靠井鹽聚財。
自治區成立後,他家突然發現私鹽可以公開發售了,於是通過隴西知府楊寓,迅速巴結上總山斯峰,花了三千兩銀子,買了個碘鹽生產許可。
可把唐一味的獨門買賣給撬了,這也是劉學勤喜聞樂見的。
我不搞壟斷,你們也別想吃獨食。
順便汪庸又相中了文氏螺旋泵,同樣掏錢買下許可,回去就在漳縣搞了家汪氏水泵廠。算是隴西地主中轉型工商業的先驅之一,關鍵是他搞的挺成功。
今年各地陸續有一萬五千降兵投入到開荒事業,加之各地官府鼓勵開荒,地主們對水泵的需求增大許多。
他家光水泵賣出去三百多台,也有上萬兩銀子的收入。
段家老大段昌平的回力膠鞋廠也已經投產,為了這家鞋廠,他斥巨資買了二十台蝴蝶牌縫紉機,雇了六十多名工人。
別看今年膠菊產量增加了不少,可橡膠需求與日俱增,靠着妹夫的關係,他才撈到一年十萬雙橡膠鞋底的份額。
算起來一年也就六千兩銀子的收入,利潤沒多少。
搞得段家老大、老三都有些泄氣,感覺被老二那個做秘密差事的給比了下去。
好在劉學勤通過妙姐給他倆指點了一番:
想賺錢,就要搞資本運作,先把小雞仔養大再說,有一飛沖天的時候。
雖然不懂啥是個資本運作,但他家對老仙都崇拜的很,就信以為真了。
忙完秋收,秦州商埠終於正式開市了。
商埠就是個坊市,設在秦州東的二十里舖,也叫花牛坊市(就是產花牛蘋果的那個地方)。
這時候大明商人對塞音貨趨之若鶩,尤其是劉學勤的信點醒了朱元璋,為了分散家族風險,他突然對外海分封變得熱心起來。
而且許多勛貴也被他打發去了外海,因為這個原因,藍玉案草草結案,只牽連一千多人,比原本的歷史縮小無數倍。
甚至連盤踞雲南的沐春,都被老皇帝藉口護衛親王的名義封去外海,不過為了平衡,給了東平王的郡王,是肅王的附庸。
去外海發展的親王們發展成什麼樣,老朱心裏沒底,但作為寵子狂魔的他,只能給兒子們儘可能多帶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