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世驚塵 第五章三峰八穴藏秘典下_頁2
在岩面上生出兩塊磨盤大的圓石,如貓狗腦殼上的兩耳一般,且其色呈褐紅,與山岩黝黑之貌截然不同。近前一看,乃別處的岩石被人搬到此地,又受了巨力,嵌入其中。
凌雲軒凝神一想,憶及禪浮功心法首句:「天行忽忽,白馬翰如,理性致力,若有還無。」這心法領綱乃李筌所總,源自周易之理,正是說輕身之法非仗自身蠻力,而當上輕下沉,借力使力,方可事半功倍。
想通此節,凌雲軒已猜知二石用處。立時打開馬步,氣沉丹田;他自幼習武,雖無成就,卻也記得架式,此時有了普佛功力在身,方一下腳,便將岩上踏出兩張印子。隨後,凌雲軒合臂抱住一塊紅岩,大喝一聲,將其抽出岩殼,放於身後,又如法炮製,拔了另一塊紅石。
二石已出,凌雲軒深吸一口氣,右膀夾住其中之一,左臂掄起另一塊,往上猛地拋出。
紅石旋了兩旋,將近五丈高處已見緩勢,凌雲軒提身躍上,恰踩在紅石上。他臂攜大石,這一跳盡取生平之力,方能趕上空中紅石。紅石被他踩踏,便急轉直下。凌雲軒趁其將脫未脫之際,將所夾紅石滿力推向上去,自個兒卻把彈力卸往腳下石塊。如此一人一石上升之力全加在下落的石塊上,那石塊紅光一划,轟然砸下,正嵌回先前之處。
凌雲軒於半空一個「魚躍龍門」,抬腿踩上第二塊紅石,借力上翻,翩然縱過岩壁,而那石塊亦如前者模樣落回原處。
過了岩壁,凌雲軒大感所學功夫精妙無比,絕不可淺嘗輒止,便於趕路之時,驗之於行,漸漸觸類旁通,修為更進。
用去一個多時辰,凌雲軒終於站在天都峰頂。此時雲蒸霧繚,四周隱約現出大大小小十餘險峰,凌雲軒在這人間仙境佇立良久,不禁百感叢生。
待心神稍定,凌雲軒便於峰頂搜索起來,果見一扁石下鑿有三處盆缽大的淺穴,穴口俱以紅漆標記。凌雲軒探手下去,共摸出三隻巴掌大的金盒。打開之後,見其中各有一油布小包,包中所藏乃三冊秘笈。因其書頁窄小,所記字跡全是蠅頭小楷。幸而,書籍保存完好,字體清晰,讀起來也不太費力。
凌雲軒隨便挑了一份來讀,首見扉頁上寫道:「子曰:『易其至矣乎!』易者,聖人法天效地,所以立世廣業者也。其深不可臆測,其界不可人定。是故,謂之以經。經者,萬物之道也。余雖愚鈍,亦幸會其十一,妄為曲解,乃成雕蟲之技。今遺書後人,望念朽道拙藝塗作之勞,心自憐之,朽道不勝感懷。」
讀了此段,凌雲軒默然片刻,躬身向石穴行下大禮,想着:「達觀真人苦心孤詣,十載有成,我當惜此機緣,將書中絕學發揚光大。」這便就地打坐,用心研讀。本來,凌雲軒曾淺嘗過《五經正義》中關於易理的一些部子,此書乃當時學易修道的必讀聖科,全本有一百八十卷,因襲承三國王弼智理之風,備受世人推崇。可見此神功,凌雲軒所學立時捉襟見肘,大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只好識記疑難之處,以待後日領悟。習讀之間,凌雲軒不時將所學與凌家功夫及普佛口傳之功相互印證,舉一反三,獲益良多。
一個時辰之後,凌雲軒竟將三冊覽畢一遍,遂將秘笈收入懷中,準備下山。環目一看,發覺來時道路乃最險之處,這就折身反向下山。腳步方展,他才知道方才於腦中演習神功,至此已見初效,渾身氣血通暢,跑將起來大有如飛之感,只是介於山勢陡峭,不敢放開了走。
次日天亮,凌雲軒又向蓮花峰趕去。這回剛過晌午,便將另三本秘笈帶下山頭。於是,馬不停蹄轉上光明頂,取了最後兩冊,這便於峰下席地而讀。他在這深山幽谷之中平心靜氣,心無旁騖,正適合翻看文字艱深之著,若換作別處,倒無法專心致志,效果也就大大不如了。
乾坤神功八冊各有專學,實際上包含八門功夫。若論講解精細,最易懂的是以乾、坤、離、巽、震、坎、艮、兌八卦字訣照應的「百變掌法」,伏羲六十四卦實以陰陽二爻化出四象,四象再生八卦,順逆各有六十四變,更可和為復變,以百謂之,實不為過;若論輕車熟路,首推輕功「浮龍身法」,其就是禪浮功的增補而已;若論包羅萬象,則是探求十八般兵器使用要訣的「天兵運典」,單是其中刀法一章,已讓凌雲軒得以悟透凌家化雪刀法的竅門;其餘,以天象星宮為根,變幻莫測的點穴手段「連星指法」,以六獸象形的「奇象拳法」,以黃山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