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十九章 、若奸若忠
劉煦在切斷了幽州軍的運補路線以後,便忙不迭地派船返回遼東報功。<<頂>><<點>>小說公孫康、陽儀等盡皆大喜,便召群僚前來商議。那位韓耀韓之昱建言有功,被陽儀授予參軍之職,亦得以列席。
眾人分析是勛可能的應對策略,不外乎三條而已:一是全面撤兵,打通後路,則遼東之危暫時可解——不過陽儀並不希望見到這種局面產生,因為此前堅壁清野,雖然成功遲滯了敵軍的前進速度,但也極大破壞了遼東的生產力,倘若不能重創是勛,放他全身而退,異日再來攻伐,恐怕遼東無力承當。
第二條策略,便是暫且退至遼隧固守,同時派遣兵馬西去,或者召幽州留守兵馬東進,希望儘快打通後路。公孫模建議,可以集中兵馬,徐徐而前,以監視之,料想是勛糧秣不繼,不敢貿然來攻。倘若幽州方面可以及時打通後路,我軍重新退回襄平、首山固守不遲,倘若遷延時日,待其糧盡後退之機,便可全面出擊,予以重創。
第三種可能性,是逄紀提出來的,他預料是勛將會留將守備遼隧,而自將主力北上,蹂躪玄菟。玄菟郡雖然未能堅壁清野,但本身存糧就不多,不怕是勛搜集完糧草以後,從北路直下遼東,估計也就多拖延幾日,以待糧道通暢而已。公孫模再次建言出擊,試攻遼隧,即便不能得手,也可切斷遼隧與是勛主力之間的聯繫。到那時候,是勛坐擁數萬兵馬,所能周旋的只有玄菟一郡。糧食遲早會吃完的——「即可為吾所擒也。」
公孫模從初始就反對退守襄平。而想按照原定計劃將戰線推至大、小遼水一線。所以得着機會,就嚷嚷着要出戰。
然而韓耀卻仍然堅持固守襄平、首山一線。他反駁公孫模說:「敵眾我寡,無險可恃,進則必敗,不如退守,待其糧盡可自退也。為將者不可貪得,貪必覆軍。」
逄紀瞟了一眼韓耀,心說這傢伙究竟是啥來歷。是啥想法啊,我還真是看他不透哪。
他一開始懷疑韓耀是是勛放回來的間諜,所以才先鼓吹幽州軍勢大,難以應敵,以沮遼東士氣,然後又獻堅壁清野之策,設故步自封之計。在逄紀看來,遼東的農業本來就不夠發達,又正當春季,各縣存糧數額有限。是勛數萬大軍即便因糧於敵,甚而搜集散民之谷。也不過錦上添花罷了,不可能依靠來徹底解決資供問題。所以堅壁清野,表面上可以遲滯幽州軍的進攻,其實對於遼東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
倒是公孫模提出以海船載兵,去偷襲是勛的後路,逄紀認為頗有幾分勝算。可是他雖然盼着公孫家覆亡,卻不便表現得太過明顯,故此未加阻撓。
韓耀也沒有阻攔公孫模之計,在逄元圖想來,用意大概與自己相同吧——一是避免陽儀生疑,二是料想是勛早有防備。可是第一個沒想到,是宏輔還真的中了計,第二個沒想到,韓耀竟然反對出戰。
幽州軍千里而來,後路懸遠,本就利於速戰——是勛在抵達大遼水西岸之前,行軍速度亦不為不快,逄紀是能夠體味到的——而且即便沒有十萬大軍,但謀劃已久,料來所部相對精銳,正欲與遼東兵平原對決。韓耀起初的獻策,還可以說為了弱化公孫家,如今形勢改變,是勛期盼決戰之心更為迫切,按道理說,就該慫恿遼東軍撤守而進攻啊,怎麼仍執著於固守襄平呢?
這人究竟是不是是勛派來的奸細啊?我怎麼徹底瞧不清楚他的思路呢?
其實韓之昱根本沒想那麼多,他只是琢磨着,當日昌黎之敗,幽州軍的攻城器械非常了得,可見是君侯擅長攻城,那我就讓遼東兵退回襄平,置之死地。至於決戰不決戰的……他腦袋裏還真沒有那根弦兒。
公孫模和韓耀互相詰難,公孫模是腦中有而口中無,不善言辭,韓耀是口中有而腦中無,根本缺乏清晰的思路,故此一時間竟然相持不下。公孫康和陽儀無奈之下,只得把目光投向了逄紀。
逄元圖心說大好機會,我不能再閉口不言了,於是站起身來,朝二人微微一揖,回復道:「是勛此來,佔據天時,而我得地利、人和,遼水以東,皆我故土,與之周旋不難,公孫將軍所言是也。」他說只要進兵謹慎,見勢不對即退回襄平,應該不會遭受什麼挫折,但不管是勛退守遼隧還是北上玄菟,一旦糧盡而退,我方缺乏足夠的準備,不能銜尾而追,卻可能使他輕鬆逃回幽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