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四章 、赤面之疾
是勛在海州境內巡迴了一個多月,先後於琅邪國內、東海國內開課講經,由此選拔了大批人才,舉薦給朝廷。他為了拉攏王氏等大族,特意放低標準,多給了幾個名額,堂舅子王雄亦在其列——但這已經算照顧寒門啦,真要是由得地方官察舉,或者換個人比方說陳群前來巡查,基本上一個單家子都上不了榜。
海州之士,總共薦舉了四十七人,建議五成往各府充當小吏,二成為郎,剩下的都去太學就讀。估摸着等這些人到了許都,毛玠還會再審查、考核一番,也可能刷落數人,具體安排,除了去上學的,也會有所調整。然而是勛對自家的眼光有信心,對自家的權勢也有信心,相信毛孝先不會太過份。
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自任丞相以後,府中典選舉的就是毛玠和崔琰,史稱「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換言之,這傢伙有點兒過於看重品德操守了,與曹操「唯才是舉」的方針並不完全合榫,但同時因為他出身不算很高,所以選用人才也並不重視門第——這點與崔琰不同。所謂「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就是指的那些大家族出身,靠着家族之間互相吹捧、造輿論而哄抬起來的名士,其實沒什麼本事,甚至還可能道德敗壞。
丞相府中設置多名丞相司直,無論就親疏遠近,還是名位聲望而論,都以是勛為其魁首。本來該當他坐鎮中央。派別人出去跑活兒的。然而是勛建議曹操恢復此職。並且毛遂自薦,目的就是要趁機拉攏天下尤其是關東的士人,所以當然自己必得出京啦。他主動推薦了毛玠留守,一是看重毛孝先剛直不阿,二是因為毛玠並非世族子弟,真要是放到地方上,毛玠未必能夠和敢於招很多寒門士人上來,但在中央遴選自家推薦上去的單家子。也基本上不會打回票。
然而即便如此,是勛還是特意秘密地召見自己選拔出來的那十多名寒門士人,首先開門見山地問他們:「卿等雖有學識,然在州內名聲皆不甚佳,何也?」其中一人氣哼哼地說道:「民間有一俗諺,未知君可聽聞否?」
是勛問是什麼俗諺,那士人便背誦道:「舉茂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高第賢良恡如黽。」
是勛心說我就知道你要說這首民謠。此謠之意,是說此前舉人皆不得其才。被世家大族控制了進取之門,但那些世家子弟往往能力既差。品德又糟——被舉秀(茂)才的,根本不通經書;被舉孝廉的,竟與父親分爨;所謂賢良方正名次較高的,卻貪婪得如同癩蛤蟆一般。
此謠後來流傳為:「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然而秀才於漢時為避光武帝諱,改為「茂才」,且「良將」科始於曹魏,「寒素」科始於晉代,亦皆非漢時名目,故當是晉以後語。
這首民謠是勛當然聽說過,隨即就聽那士人道:「世家無才,然而有勢,自可吹噓;寒門有才,便是懷璧,必為所嫉,甚而為其所污。或雲我等貪者,家無頃田,何所得貪?或雲我等不友者,親族見疏,欲友而不能行。或雲我等不孝者,父母貧寒而歿,如何盡孝?」
旁邊士人聞言,全都沉痛地點頭,只有是勛在心中暗笑。他心說你吹得好大氣,仿佛世族全都是沽名釣譽,寒門個個清白無垢似的。就算寒門,你們也是地主階級,家裏沒有頃田,幾十畝地還是不缺的,要不然也沒錢去讀書,別說得自己跟顏回復生一般——就算顏回,雖然安貧,家裏也未必真有多窮。
不過他也不想揭穿對方,只是很理解地捋須點頭,然後關照眾人:「鄉間污衊,吾自不會上奏,然而須知府中毛司直最重道德,崇儉約,卿等赴都,當謹言慎行,不可觸其怒也。」毛玠是個注重個人修養,而且儉樸方正之人,你們還得在他手下過一道,可千萬別掉鏈子,哪怕裝也得給我裝成個正人君子。
眾人感激涕零,諾諾而退。
於此其間,是勛還帶着諸葛亮去諸葛圭、諸葛玄墳前拜祭,順道見了諸葛瑾、諸葛均一面。諸葛瑾得知是勛已收二弟為弟子,大感欣慰,諸葛均當即也拜倒在地,請求收納。然而是勛對這小子並無興趣——諸葛家三兄弟,老大在東吳做到大將軍,老二在蜀漢做到丞相,就這老三貌似最後才是個什麼校尉吧。《世說新語》雲諸葛兄弟「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而狗竟然是指從弟諸葛誕,不及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