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十六章、廢立之思
是勛前一世沒收到過多少名片當然啦,你要真有心搜集,隨便跑中關村轉上一圈兒,就能揣半書包回家這一世,尤其最近數年間,收到的名刺卻海了去啦,若然都劈了當柴燒,他後半生乃將無懼寒冬也。
這年月不會走到街上就能接着名刺,也不會有誰在酒席宴間漫無目的地散發估計是成本太高,社會物資相對匱乏所致。一般情況下,只有赴貴府幹謁,才會投入名刺,基本上都是小片的木櫝,上書姓名、履歷。人若不見,自然將名刺奉還,若見而重之,也會奉還名刺,不是表示「不肯接」,而是表示「不敢接」。
所以史書上說禰衡「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剌,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對於禰正平的評價一天一地,分歧很大,絕大多數人瞧不起他,或者懶得答理他,故此都「不肯接」其刺,也就孔融、楊修等寥寥數人肯與之交,並且視為當世宏才,「不敢接」其刺,所以他揣着張名刺始終遞不出去,乃至連上面的文字都給磨得模糊不清了。
自從是勛改良和大肆製作、販賣、宣揚使用紙張以後,也逐漸開始有以紙為刺者,只是為了使得品質、價值不下於木牘,大多取用好紙,層層相疊,甚至描金繪花,以示珍重。不管木牘還是紙片,是勛數年來都收了一大∑↘長∑↘風∑↘文∑↘堆其中「不敢接」的僅僅個位數而已,「不肯接」的則數倍於已接的。
這些名刺,當然大多堆放在安邑是勛才沒可能拿車裝着那麼多沉重的廢物到處搬家呢但其人名姓、履歷。則都抄錄下來。匯編成冊。並且就帶在身邊。「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啊!」其實放到公元二世紀依然如此,故此才要厚其儲備。
必須承認,是勛接下的這些名刺當中,絕大多數都是世家子弟他固然更樂意扶持寒門,但問題寒門當下還屬於「扶不起來的阿斗」,因為資源遠不如世家,故此其子弟有學有才者,無論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也皆遜色於世家,就目前而言,這一態勢尚未因為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普及而有太大改變。舉例而言,若有人上門投刺,是勛瞧着名字不認識可見史書上並無記載此人多少事跡,而現實當中也無遠名亦無熟識之人為薦,基本上就直接打回票啦。然而若此人出身世家,是勛即便本着接觸進而拉攏其家族的念想,也是必須要見上一面的呀。
那些懷才不遇的寒門子弟,你起碼也得混一場大課。並且得機會提幾個有點兒深度的問題,才可能受到是勛接見哪堂堂經學大家、魏國重臣是宏輔。哪是隨隨便便就能見得着的?
所以說,是勛囊中備選的人物,那真是滿坑滿谷,根本不怕無人可用。倘若曹操求州郡之守,甚而朝廷重臣,是勛還真掏不出幾個來,在這方面,他比荀氏叔侄要差得難以道里計我都已經把魯子敬和諸葛兄弟推薦上去了啦,類似人物,你還想要多少?以為大白菜哪,可以論堆兒撮?可若只是普通尚書台、蘭台的小吏,四百石、六百石的職司,那還真是一抓一大把。
身在士林,如同執鈎而坐魚塘,潛龍不易覓得,普通鯉魚、鰱魚,還是不難釣的。
當下便即發動門客,同時書信四散,很快便把尚書台的人員給補齊了,就連蘭台也多塞了七名令史進去。這些人物並無定國安邦之才,但普通文書工作皆能勝任,於此足矣。而對這些人來說,若有才能、門路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得授魏職,早就跑安邑去啦,還在家中閒居的,除少數志向太過高遠者,大多也沒什麼做好官的念想,如今得以在是宏輔麾下為仕,亦意外之喜也,豈有不從之理?
只是當是勛把新人們領入內廷,韓暨等人一見,先就驚了,韓公至背着人恭敬請問,令君您這是打算要做啥?
終究咱們的職權就這麼大,工作就這麼多,你找那麼多人來吃閒飯嗎?
是勛微微而笑:「國家俸祿,豈白食耶?」我當然有事兒給他們干,今天來尚書台不過跟大家照個面,認認同僚而已,然後就同奔蘭台,跟我整理書籍去!隨即拍拍韓暨的肩膀:「公至,尚書之事,吾一以委卿。」
於是上奏,請命韓暨為尚書僕射,負責台中庶務,是勛本人則比當初的華子魚還要大撒把,直接領着大票小吏就奔了新擴建的蘭台。把事情跟孫炎一說,孫叔然大喜,朝是勛連番作揖,說:「宏輔真國之棟樑也。今政歸安邑,許都何事之有?唯重理典籍,是千秋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