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四章、例不可開
所謂「南中」,並非正式行政區劃,而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大致囊括了後世的雲南全省,貴州省大部,以及廣西、緬甸、老撾的各一部分。這地方氣候濕熱、叢林茂密、交通不便、戶口稀少,而且還漢夷雜處,幾乎跟化外之地也沒有多大區別。
南中地併入中國,基本上還是西漢武帝時候的事情,東漢將之歸屬益州管轄。益州十二郡(包括屬國),南面的越嶲郡、越嶲屬國、犍為屬國、牂牁郡、益州郡、永昌郡,就都屬於廣義的「南中」範疇,其疆域幾乎佔了益州的一半兒,戶口卻還不到五分之一。
所謂「屬國」,有點兒類似於後世的「民族自治區」。益州三個屬國,其中蜀郡屬國安置羌人,其餘二屬國安置各種夷人,統稱「西南夷」。
南中地區的「西南夷」種類很多,人數就比例而言也超過其半,但真正在地方上掌握大權的,卻多為漢人豪強也就是武帝通西南以後才遷入的,仗着有文化、有心眼兒,又方便跟地方官員溝通,很快便勢力膨脹起來。比方說益州郡豪強雍闓,就自稱為漢初什方侯雍齒之後。
劉備曾經用秦宓之謀,遣關羽、徐庶率師以收南中,所到處倒也勢若破竹。問題關雲長此人向來吃軟不吃硬,雍闓等豪酋不敢與之相抗,紛紛表示臣服,進貢了不少糧秣物資,所謂「伸手不打笑面人」,蜀軍也就由得他們繼續統治地方啦頂多空降點兒官員去鎮守各郡郡治而已。所以關羽南中之戰,幾乎就如同巡視一般,所殺不肯服從的大小豪酋還不足十數,殺擄漢夷軍民數千人,南中的政治格局則基本上毫無改變。
其實倒也不能苛責關羽,在原本歷史上,換了諸葛亮南征,也大致是這麼幹的。只是當時背反的豪酋不在少數,所以殺人多一點兒,事後局面也更穩定一點兒罷了。諸葛亮為了從南中地區大規模搜集物資,以支持他的北伐事業。把膽敢冒出頭來造反的雍闓、朱褒等漢豪全都砍了,但對於夷人孟獲等,則以羈縻為主。雖然換來一句「南人不復反也」,也只是空口白話而已,即便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南中漢夷騷亂都從未停息過,等他死後,更是其勢洶洶,
然而夷人騷亂和漢人造反,也存在着本質上的區別。夷人大多沒啥長遠眼光,只求能夠自主掌控本鄉本土,不受漢官欺壓而已,即便往外打,基本上也跑不多遠。漢豪則不同,有文化、有知識。也時常與外界勾通,不鬧事則罷,一鬧事必然釀成一郡甚至數郡的大動亂。
在原本歷史上,雍闓就曾經鬧出過相當大的亂子,殺死益州郡太守正昂,還把繼任的張裔直接綁起來押送東吳去了。其後他又跟朱褒、高定、孟獲等聯合,基本上除了王伉、呂凱固守的永昌郡外,大半個南中全都背反蜀漢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南征也不成啊。
是勛當然是記得這一出的,他還記得。引誘雍闓作亂的正是交趾郡守士燮,而作亂的緣由,是劉備率師東征,結果在夷陵大敗。旋歿於白帝城中。雍闓一瞧,老頭子都死啦,再跟着劉家沒啥前途啊,既然自己的地盤兒跟東吳所屬荊州、交州都比較近,蜀軍又是被吳軍打敗的……那我不如便聽從士府君所言,降了吳吧!
於是孫權便遙署雍闓為永昌太守。
如今是勛照抄劇本兒。建議讓交州刺史步騭通過士燮去聯絡雍闓,許以高官顯爵和厚利,要他背反蜀漢。如今三分天下,魏已有二,西蜀則一分都不夠,即便益州郡再如何偏遠,雍闓也是了解這種局勢的,而且曹魏既得交、廣,循江而上,也很容易打到南中去,那麼以利誘之,以勢逼之,就不怕雍闓不從命啦。
是勛在朝堂上拍胸脯保證:「雍闓素懷野心,不服劉氏,又與士燮有舊,必可說而動也。」我有前世掌握的史書在手,洞徹其心如同反掌觀文啊即便歷史已被改變,不信那小山溝里一介豪強,未涉天下大局,就能突然間長疵了,不再是原本雍闓的性格了。
果然,雍闓不但表示願意歸從曹魏,還暗中勾連了牂牁太守朱褒、同郡漢豪爨習、越嶲漢豪劉胄,以及越嶲夷王高定、狼岑等,一起上奏求封只要答應我們的條件,那麼魏軍在北方一動手,我們就立刻在南方起兵呼應,兩路夾擊,攻滅蜀漢。
當然啦,所謂「南北呼應,兩路夾擊」云云,沒人真對此抱有期望,你們真能在南中作亂,牽制一部分蜀漢的精力和兵力,消耗一部分劉備的物資供應,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