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二十四章、英雄少年
田豐、沮授勸袁紹:「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黎陽在後世的河南省鶴壁市濬縣境內,黃河北岸,距離袁紹的大本營鄴城,直線還不到80公里。他們是希望曹操會聞風而動,也派遣主力前來南岸封堵——比方說東郡的濮陽、白馬一帶——而由此到曹家的大本營許都,150公里都不止。
大軍聚集,營壘搭建、糧秣輸送,等等,麻煩事兒很多,袁軍從大本營到前線的距離只有曹家的一半兒,實際所耗費的糧草、物資,還不到曹家的三成。時間再一拖長,曹操非先給拖垮了不可。
所以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要盡遷東郡百姓南下,把防線收縮到官渡,把雙方從本營到前線的距離都拉得差不多遠。一方面袁軍眾而曹軍寡,另方面曹軍多次出動,襲擊、焚燒袁軍屯糧(不僅僅烏巢那一次),所以最終被壓垮的反倒是袁軍。
這條時間線上,情勢與此完全不同,事實上袁紹光帶着六萬人出來,詐稱十萬,屯駐在黎陽,修造渡船,偽作渡河之勢。曹操有了是勛的提醒,對此洞若觀火,所以自己也先不離開許都,光派了四萬人前去救援東郡太守劉延。袁紹派顏良試探性地渡河,結果被夏侯淵給堵了回去。
這就是「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至於「分遣精騎,鈔其邊鄙」。袁紹一方面命長子、青州刺史袁譚配合劉備,進攻琅邪,另方面命外甥、并州刺史高幹挺進河內。
其實高幹有兩個進攻方向,一是河內,二是河東。河東在西。打河東更容易調動曹軍,但河東是大郡,轄區廣袤,倘若曹操不往救援,收縮兵力至黃河以南,高幹費勁巴拉地光拿下一個郡。對曹家的打擊力度卻相當有限。河內郡則東西長、南北窄,渡過黃河以後的河南尹同然,若能突入河內甚至河南,則可與南陽張繡毗鄰,一方面把曹操關東、關西的領地攔腰砍斷,另方面也可嘗試逼降張繡。連接劉表,此曹操不得不救者也。所以高幹的主要進攻方向,是河內而非河東。
在高幹原本的計劃當中,是羈縻匈奴,若是能夠驅使南匈奴侵擾河東,那就最好,實在不成。有匈奴堵着,是勛也出不了河東郡,威脅不到自家的側翼。所以高幹先後派過多批使者前往平陽——呼廚泉當然不會告訴是勛,也就最後一回,順手把袁家送來的檄文轉遞給了是勛而已——然而他手裏既沒有足夠的錢糧,也沒有朝廷新制的金印,只有空口白話,最終眼睜睜地瞧着南匈奴跑曹操賊船上去了。
然而聚集將吏,分析局勢,大家都認為匈奴並不會真的幫助曹操襲擊并州——除非黎陽前線分出了勝負——而是勛想要通過匈奴控制的四縣殺過來。也不現實。故而高幹命上黨太守郭援發一支偏師進入端氏、濩澤境內,以牽制是勛,自己做好了集中全力南下,穿越太行山,與河內曹仁爭勝的準備。
可是一半兒兵馬全都已經在往上黨的路上開呢。高幹自己也正收拾行李打算動身呢,突然得着消息,曹軍和匈奴一起殺出來了!這可把高幹嚇得不輕,心說是宏輔果然能言善辯者也,他究竟是怎麼說服匈奴的呢?就偵探所得,他手下糧秣不充、軍士不足,呼廚泉就沒道理那麼聽話啊!
但這原因已經不重要了,為今之計,是趕緊改變計劃,先全力迎擊是勛和匈奴兵呢,還是繼續執行原計劃,只派少量兵馬層層設防,阻其深入呢?恰好就在這個時候,潘六奚派來了使者。
潘六奚把呼廚泉、去卑的計劃合盤托出,希望高幹可以加以呼應。當即有人向高幹獻計,說咱們不如先偽作後退,空出幾座縣城來,把去卑和曹性都引得遠遠的,然後以精騎配合潘六奚,突襲永安,一舉擒獲是勛。就算拿不住是勛吧,去卑和曹性聞報也會後撤,到時候從後追擊,可以把他們全都趕回河東去,還可能有較大的斬獲。
這個獻計之人,便是郭縕之子,年僅十六歲。荊洚曉打聽清楚了,前來回報:「太原陽曲人也,姓郭名淮字伯濟。」
啥,郭伯濟?是勛聞言,唇邊不禁露出一絲笑意:「不想郭貞侯已將成年也。」
這位郭淮郭伯濟在演義中着墨不多,評價一般,瞧着也就一個二流將領,但在是勛眼中,卻可謂是三國鼎立前期首屈一指的大將。他曾為夏侯淵司馬,當夏侯淵在定軍山被斬以後,收束敗兵,推舉張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