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三十二章 貿易港
更新:09-02 18:21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軍事小說
利昂·沃爾夫岡·瓦格納乘坐一艘船隻來到了交河港。
這艘船是一艘產自東岸鎮海造船廠的650噸級笛型運輸船,船艙內的貨物除了煙草、咖啡、可可、乾果、蔗糖、胡椒、肉桂等熱帶特產之外,還有許多桅杆、木焦油、纜索等船具。後者是新庫爾蘭殖民地近些年發展起來的產業,主要是利用剛果河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從東岸這裏進口機械設備、聘請技術人員,建立起一系列旨在對這些資源進行利用的作坊式企業。其中,桅杆、木焦油、纜索等船具製品,是庫爾蘭人發展的重點,因為他們在舊大陸的波羅的海就有類似產業,現在做起來也輕車熟路了,唯一的區別就是從東岸進口了一堆不太熟悉的設備以提高勞動效率罷了。
其實吧,按照常理來說呢,庫爾蘭人雖然在波羅的海做慣了船具生意,甚至還在溫道港有一家規模不小的造船廠,但他們的產品說實話在東岸是沒有太多競爭力的,尤其是在加上跨洋運輸費用及進出口關稅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從純商業角度來爛,他們不應該也沒有能力出售這些商品到東岸市場獲利。
但誰讓東岸政府有一個非常令人詬病的政策呢?那就是出於一些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利益,故意扶持一些他們認為該扶持的企業或國家,比如荷蘭西印度公司、北美自由邦、新庫爾蘭等等,每年都有一定的進口上述公司或地區特產商品的指標,讓國內不少商人很是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因此,也就是說,如新庫爾蘭這些地區,其經濟是嚴重依賴華夏東岸共和國的市場需求的,景氣程度幾乎和東岸完全一致。特別是在這個國家的人口已經有了四百餘萬,消費人群大大增加的情況下據最新的估算數據,截止1678年8月底,華夏東岸共和國總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413.47萬人的歷史高位,其中明人佔比35.46%、二代國民佔比50.47%、白人數量加起來約佔14.1%的樣子,另外還有非國民約36.6萬人,同樣是近年來的最高峰,這主要是緣於近些年國內大規模的基建行動。
四百多萬人口的國家,真的不能算是一個小國了,尤其是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真心不大(甚至就連非國民勞務工都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國內有着大群的以自耕農(轉型的加入合作社的農業經營者)、工人、商人、軍人、公務員和手工業者組成的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隨着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國內外各種資源的消耗也開始加劇,其中就有不少來自海外的熱帶商品,這就是新庫爾蘭殖民地賴以生存的關鍵。
建立新庫爾蘭的拉脫維亞人當然明白這其中的關竅,知道自己的衣食父母是誰。因此新庫爾蘭殖民地的兩任總督貝弗倫和瓦格納,對於東岸的重視程度都是最高級別的,這從他們幾乎平均每兩年就親自乘船來一次東岸,拜訪各路老關係、老朋友就能看得出來,他們是深切明白自己的財富源泉是在哪裏的。
今天新庫爾蘭第二任總督利昂·沃爾夫岡·瓦格納乘船來到東岸,說起來還是自貝弗倫總督退休返回波羅的海閒居後,他第一次單獨上門拜訪呢。而從雅各布港出發橫渡大西洋的話,船隻抵達的第一站就是東岸國境的最北端、地處酷熱地區的交河港。
交河港如今是交河縣的縣治,經濟較為發達。該縣成立於今年年中,是全國第126個縣級行政單位,下轄交河鎮、碎葉鄉、孤舒鄉、燕然鄉(位於後世伊塔馬拉茹小城附近)和哥系鄉(位於後世瓜拉廷加小鎮附近),一個五個定居點,一兩萬居民的樣子,人均收入較高,消費能力不低。
與之一同設立的,還有全國第127個縣級行政單位高昌縣。該縣下轄高昌鎮、疏勒鄉、玄池鄉、火洲鄉(位於後世泰謝拉·迪弗雷塔斯城附近)和樓蘭鄉(位於後世納努基小鎮附近),同樣是五個定居點,人口在一萬兩千多人的樣子,以熱帶種植園經濟、伐木業和種植業為主。
此外,還有幾個於這幾年設立的孤立定居點,分別是位於後世聖馬特烏斯小城附近的蒲昌向、位於後世利尼亞里斯小城附近的土曼鄉、位於後世阿拉克魯斯小鎮附近的顯慶鄉、位於後世韋利亞鎮附近的車師鄉、位於後世瓜拉帕里小鎮附近的前庭鄉、位於後世科拉蒂納小鎮附近的烏孫鄉,以及位於後世新威尼斯小城附近的柳中鄉。
上述這些孤立的定居點分歸附近的兩個縣代管,日子本就過得緊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