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四百九十六章:似乎是……大朝會(下)
更新:08-06 11:18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軍事小說
多久?沒日曆的年代,日子過起來確實是會有點亂,呂哲也不太確定到底是過了多久,反正是等春耕結束,天氣變得稍微暖和起來,才在燕彼的提醒下才知道各地的文臣武將基本已經回來了。
南陵其實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就是以現有的地盤來說位置是有些偏了,畢竟呂哲現在的領地基本是靠南和靠東的位置,以現在的疆域面積來看,南陵距離最東邊的廬江郡與楚國邊境至少有有兩千三百里,和閩南郡、南海郡的距離說實話也不太好算,不斷彎路的直徑是兩千五百里,要是算上走彎路……那可就不好說了。
所幸的是什麼?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和天下態勢,呂哲估計是不用做劃江而治的打算了。那麼將行政中心設立的南郡,要是想要北上的話就不用再轉運物資,拿下陳郡、漢中郡、巴郡、蜀郡、等等的地盤儼然就成了華夏版圖的正中心。
要是華夏一統,到時候會不會更改行政中心的位置還不太確定,不改變行政中位置的話,南郡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心臟。立時重心是繼續向西南方向推進肯定是不用更換行政中心的位置,畢竟南郡作為行政郡肯定是物資集中地,有利於繼續南征。要是呂哲將重心放在與草原胡人身上,到時候可能是需要「遷都」,或許是遷移到秦地的咸陽,也就是漢朝時期的長安這個位置。要麼就改換到韓地的洛陽那邊。
說實話吧,作為一個國家的「核心」,既是所謂的中樞所在。肯定是集中了天下能工巧匠的大工廠,全國各地的物資也是必然朝中樞輸送,那麼將重心放在哪個方向,「定都」的位置就十分的關鍵。
或許是可以設立「南京」「中京」「西京」「東京」「北京」之類的多都共存制度,在各自的方向設立物資集中地和軍械生產地。可是這裏面有個問題,那就是「行在」同時設立,物資同時儲存。生產基地離得太遠,搞不好那些存下的物資和生產基地會成為造反者的起家之資。
大隋末年的李唐是怎麼起家的呢?正是因為拿下了大隋在太原。也就是北方的物資儲存中心和軍械生產地,因此李唐起兵之後什麼基礎建設都省了,從造反那一刻起就成為爭奪天下的最強者之一。同時的王世充也是因為拿下洛陽這個大隋的物資儲存地和軍械生產基地,王世充才有資格參與逐鹿。如竇建德等等農民起義軍則沒這麼幸運了。沒有得到大隋遺產以至於基礎太差了,從裝備上來攀比就不是那些有得到大隋遺產的幸運兒的對手,只能是「陪太子讀書」般地走個過場。
呂哲也就是胡亂想一想而已,現在是戰國剛剛結束的年代,生產力不是七八百年後的隋唐,同時建立多個「行都」以生產力而言估計是吃不消的,再則他還窩在南方呢,以後是個什麼情況還說不準。往好了說,呂哲閒下來喜歡胡思亂想叫「目光長遠」。直白一些就叫操蛋或者蝦扯蛋。
幾個郡的文武匯集到南陵,最遠的需要走上那麼幾千里,再則是需要派人千山萬水的通知。文武又跋山涉水而來,沒有一兩個月的時間作為預備期根本就是個笑話。
在呂哲治下的文武全部匯集到南陵時,那已經是到了夏季。
太多的官員來到南陵,沒有到過南陵的人不免在進城的時候感嘆城牆之雄偉,守衛的甲士之雄壯,城防器械之造物奇蹟。他們進城之後對寬大的道路望不到盡頭先是一陣目瞪口呆。然後又對着規劃得萬分整齊的建築物優勢一番「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之類的感慨。
南陵是呂哲的心血啊。算起來從建造到現在已經快一年半了,到四處的文武匯集到南陵時,南陵城內的總人口數量才算是達到呂哲內心的最低標準,既是五十萬出頭。
也對吧,怎麼也是一方勢力的行政中樞,光是「中樞」聽上去就顯得無比的重要,怎麼能不吸引人前來定居?
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文武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在來到南陵城之後請見呂哲,不過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跑去靠近宮城的位置遠遠地盯着看。
呂哲所居住的宮城佔地範圍不小,外圍的城牆其實也沒有完全完工,那就更別談宮城裏面的建築物了。
宮城的城牆是六丈,比起南陵城的外圍城牆不過是低了兩丈,由於呂哲重視各地的城防建設,南郡的燒磚產業在短短一年之內像是竹筍一般地冒了一茬又一茬,宮城的用磚不缺。
在上一次沒能達到「完全版」的震懾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