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五百二十章:要「世界大戰」了?(二)
更新:08-06 11:19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軍事小說
有時候心態很重要,呂哲在聽蒯通講了最壞的結果後仔細思考了一下,似乎情況也就是那麼回事。
在南郡、衡山郡、蒼梧君這三個郡,黔首對於呂哲的統治沒有什麼不滿的地方,儘管呂哲的崛起不過是兩年之內的事情,可是呂哲再怎麼也是掃清戰亂恢復平和,對相當多的人有活命之恩,他們有什麼理由不對呂哲感到愛戴?
更重要的是,呂哲已經將律法進行改良,去除了相當多致人殘疾的惡法,很多人平時也是靠着呂哲的一些工作才有收入養活家庭,更加改良了關於徭役的方法,這在其它地方可是沒有的事情,黔首們還能有什麼不滿意?
現在的人還是相當淳樸的,統治者的善意基本上不會被當成狼心狗肺,講求的是別人敬一尺就回一丈,所謂有恩必還有仇必報,要是呂哲真的需要喊救命了,有的是操傢伙上去拼命的人。
蒯通顯然是非常清楚呂哲在治下獲得的民心,因此才會那麼有把握守住至少三郡,而不是說九江郡、長沙郡、廬江郡,包括新佔領的閩南郡和南海郡,這些郡縣也能保得下來。說實話,南郡、衡山郡、蒼梧郡呂哲撒出去* .多少滴水,湧出的泉就有多大,取決的就是那個「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普世法則。
猜測情勢會變得相當惡劣,呂哲自然是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他不再奢望這一趟會盟之行會波然不驚,心裏已經有經受驚濤駭浪的足夠準備。
一些行政命令很快被呂哲寫了出來,關於民政轉向備戰級別除了向在行營的蕭何親自交代並以文字寫下命令之外,一些要發送到各郡的文書也全寫了出來。在軍事的準備上面,對於常備軍的指令不會有太多,需要的是有一套符合實際的戰時動員,最直接的就是延長各郡縣季度兵的服役期。同時也讓各郡縣隨時做好將季度兵集中到南陵,或是領取器械,或是補充糧秣,隨時隨地等待命令進行參戰。
這一下真的是有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蕭何本來是想說這樣會對內政的發展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可是他仔細琢磨了一下,呂哲發佈的命令似乎也不會對社會引起太嚴重的動盪,無非就是加快兵器等器械的製造數量,讓各地在多少期限之內將分散的糧秣集中到南嶺,至於季度兵延長和備戰以前也不是沒有過。差別就是這一次不是演習,是真的有可能要幹仗了。
關于越城的整頓是呂哲還沒有出發前去會盟之前就已經在做的事情,這一輪的指令是老的越城依然趕製軍事器械,新的越城建設也開始動工,前後的差別就是停止與不停止。
糧秣向南陵集中也不是多大的事啊,南陵作為呂哲這一方的中樞,歷來就是疆域內的資源集中地,這一次不過是從各地平時囤積的糧倉內調集糧草而已。
搞清楚那些命令是怎麼回事,蕭何又產生了新的感概。他覺得呂哲操持起來的行政體系也着實新奇了一些,好像平時已經將該做的戰爭準備都做好了,真的要爆發戰事的時候,從行政命令看去是有那麼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模樣。但是對民間的影響還真是着實不多。
這套行政體系很類似秦國,可是從根本上來看又不一樣,蕭何再怎麼也是執政,看多了參與多了也就有了自己看法。
蕭何大概聽呂哲講過什麼「戰時體系」。也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用一個又一個行政,一環套這一環地在做各自的事情,平時本來就已經在運作。得到命令後整個體系就能快速的運轉起來。因為平時就已經在做,命令被下達後就不需要手忙腳亂,那麼看上去也就是各個官員變得更忙了一些,不是那種平時什麼都不做,等待事情來臨時的忙死忙活的模樣。
沒有足夠多的人才,呂哲預備起來的這套方案說白了也沒有多麼複雜,就是建立起分散的倉庫,各地在交納賦稅的時候本地留下多少向中央交多少,在局部戰爭的時候某個戰區附近的倉庫接到中樞的命令向最近的軍團提供糧秣。這本是為了減少運輸成本的浪費,在必要的時候當然也能將平時留下的糧秣運往中央。
蒯通又提出了幾個建議,第一是南郡的季度兵向南陵集中,蒼梧郡和衡山郡的季度兵向廬江郡運動,九江郡的季度兵向壽春(治府)靠攏;第二是來自蒼梧郡和衡山郡的季度兵,兩郡的季度兵協同廬江郡本地的駐軍和季度兵可以適當地擺出進攻的姿態;第三是包括北部軍團、東部軍團和從南陵後續被調上來的常備軍、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