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試中額外增設五十個算學進士,也是暴力的一種,朱翊鈞沒有以出身區分眷錄進士,但是他以算學成績,進行了額外的增補,目的就是掘儒家的根,挑戰儒學士對權力和文化上的壟斷,禮部選擇了順從,內閣選擇了同意,大明廷臣沒有反對意見。
這件事到這裏,就已經勢不可擋了。
本來,進士就是天子門生,對於儒學士而言,他們要麼把君師一體分開討論;要麼選擇***,這種倒反天罡的科舉不考也罷!要麼選擇默默忍受,在儒學士這一道,卷不過別人,就去另外一個賽道算學,去卷。
不考科舉是不可能,就算是國初南北榜案,皇帝下令重考,大明的學子們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皇帝野蠻粗暴的干涉科舉也算是祖宗成法了,畢竟讀一輩子書,不就是為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當真是貨與帝王家嗎?其實從科舉制度來看,自隋唐以後,這無論哪家當皇帝,不都得科舉取士嗎?誠然天下是你老朱家的,但權力的掌控在儒學士的手中,君臣矛盾是自有天下這個概念後就普遍存在的矛盾。
朝臣們對此事一言不發,是因為…皇帝賄賂了朝臣,一次拿出了 700 萬銀來修建京師到開封的馳道!
幹過工程的都清楚,這一個造價昂貴的大型工程里,到底有多少油水可以撈!
大明從興文匽武大勢以來,就一直在反反覆覆的進行鼎建,長城、邊方營堡、深入虜地的孤城、反覆修繕的城牆,反反覆覆修建的工程,都是一本本永遠無法盤清楚的爛賬,所有人都可以瓜分這個盛宴!
從京堂到開封,沿途所有人上到地方官,下到窮民苦力,都可以在裏面獲得一些利益,大明流民遍地,正常人誰也不想顛沛流離,有活干,能吃飯,就是流民最想要的。
七百萬銀,十四個隆慶皇陵了!足夠收買所有朝臣們閉嘴了。
萬曆十一年的科舉終於向着儒學士的根本,科舉動手了,朝臣們選擇了閉嘴的同時,國子監的太學生直接炸了鍋,和當初海事學堂擴招一樣,鬧得沸沸湯湯。
當初海事學堂鬧得很兇,申時行把人叫過去罵了一頓,仍然一意孤行,最後的關頭,還是舟師們還是慫了,因為再不上船,大明水師的舟師就到了,到那時候誰叫囂誰就永遠失去了上船的資格。
擴大名額是好事,但在他們不擅長的領域擴大名額,就是大大的壞事了。
這是破壞祖宗成法,這麼多年了,科舉取士都沒變過!現在突然額外增設,絕對是有黑幕!是為了給某些達官顯貴的子嗣們大開方便之門!
即便是有太學生聲嘶力竭的高呼:大明收復河套設立綏遠,而後又經營遼東再設行省,一十三省變成一十五省,大明需要更多的進士,哪怕是算學進士,也能幫大明繪測、開礦、審計等等,但廩生這個年紀,很容易受到蠱惑挑撥,一時間群情激憤,頗有一種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的氣氛在醞釀。
這種氣氛讓人感到不安,朱翊鈞對國子監的儒學士聚嘯之事,非常的擔憂。
「擺駕彝倫堂,朕倒是要看看他們到底要幹什麼。」朱翊鈞看着緹騎的奏聞,立刻一拍桌子決定親自前往,他倒是要看看,這些個國子監的太學生究竟想要做些什麼。
明理堂和率性堂,是國子監內的兩個『上舍 ",算學能考到八十分以上才能進明理堂,而明理堂可以考皇家格物院,或者前往皇家理工學院任教,而修道、誠心、旁通三堂是中舍,而正義、崇業、廣業、度數是下舍。
度數堂、旁通堂、明理堂,就是國子監的三級算學學堂。
朱翊鈞早在萬曆二年就設立了明理堂,就是為了培養算學人才,後來明理堂里大部分的人都進了戶部,做了審計會
計,成為了大明皇家審計局的專員,專門幫國帑、稽稅院核算賬目,朱翊鈞鼓勵算學,是言傳身教的鼓勵,他自己就會定期前往彝倫堂,明理堂,查看學子們算學學業。
大明對算力的需求是極為旺盛的,繪測、審計、稽稅,沒有算學人才,一樣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