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
更新:11-16 00:21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科幻小說
大明的一條鞭法由來已久,正統元年起,南衙地面十四府的正賦就開始部分折銀入京,歲入大約一百餘萬兩白銀。
但是真正確認一條鞭法,提出大明稅賦應該由實物稅向貨幣稅的人,名叫桂萼。
桂萼,正德六年進士,嘉靖八年以武英殿大學士繼張璁入內閣為次輔,次年,桂萼上《任民考疏》,提出了一條鞭法。
桂萼提出了貨幣稅的概念,提綱挈領的要求編審徭役和清丈,遭到了楊一清等人的攻訐,桂萼不得已致仕,沒過多久病逝。
楊一清等人對桂萼的一條鞭法非常的牴觸,鬥倒了桂萼,可朝中仍然國家財用大虧,朝廷沒錢,就養不了軍兵、就無法養才儲望,就無法發百官俸祿,就什麼都做不了。
嘉靖十年三月,御史傅漢臣上奏,請旨頃行一條編(鞭)法。
張居正開口說道:「《孟子·盡心下》曰: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何為布縷之徵,商稅也;何為粟米之徵,田賦也;何為力役之徵,徭役也。」
「孟聖言,三者之中只能征其一,若征其二,就是重稅,就會路有餓殍,若既征布縷、粟米等實物,又強使國民服勞役,則將迫使百姓父子離散,家庭破敗。」
「這也是歷代皆罵秦法暴政的根由之一,因為秦法開三征之始,秦三征之法,天下疲憊,暴秦覆滅。然百代皆行秦法,三征從未斷絕。」
這是基本事實,秦法三征,人人都罵暴秦當滅,結果到了後來這一千多年的時間,不還是照樣三征?
張居正繼續說道:「漢晉隋唐時為算緡田租、口賦力役。」
「唐時的租、庸、調、率貸,租是指每丁納粟二石;調,隨鄉土所出,每戶納絹三丈,麻二兩;庸,每丁服徭役二十天;率貸,於津濟要路及市肆間交易之所,十收其二,謂之率貸。」
「我朝太祖高皇帝開闢,明隨唐制,定三征之法,商稅百值抽六;田賦定黃冊和魚鱗圖冊,初為十五抽一,洪武二十三年起,為三十抽一,蘇松膏腴十收其二;徭役名目眾多,大抵分為四類為甲役、徭役、雜役、力差等等。」
「嘉靖十年,御史傅漢臣上奏言事,請行一條編法,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內,量塗優免之數,每糧一石審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斟酌繁簡,通融科派。」
「一條編法,就是將田賦和勞役,也就是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合編一法,以田畝徵收。」
一條鞭法,本來叫一條編法,就是將自古以來的田賦和勞役結合在一起。
一百一十丁為一甲,各里歸於州縣,州縣匯總到各府,各府匯總到布政司,再由布政司將一省的田賦和勞役折算為銀兩,均攤到所有的田畝中。
田在誰手裏,就問誰收稅,將名目繁多的勞役全部合併到這田上,從田畝之上徵收,這是斟酌繁簡,通融科派。
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減少苛捐雜稅的名目,減少強人身依附,減輕佃戶、游墜之民的稅賦壓力。
張居正繼續說道:「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畫出方圓;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田賦勞役之事,粟米之徵、力役之徵,乃國之重器,輕易不得擅動,暫且不論。」張居正談一條編法,就淺嘗輒止的說到了這裏。
一條編法想要推行,就需要清丈;丈量天下田畝,知道天下這七百零一萬頃的常田,都在誰的手中;清丈需要官吏去踐履之實,吏治又需要除賄政、姑息之弊;除賄政和姑息之弊,還需要用考成法晉升機制,來打破過去固有的人情世故晉升機制。
這都需要時間,這都需要在鬥爭中,不斷的達到陰陽調和的狀態,需要不斷的在矛與盾的碰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一點一滴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條政令,請小皇帝蓋個章,就能辦得到的。
矛與盾的碰撞會越來越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