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第324章 有錢任性
兩位大佬親自出手,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對於工作計劃的解析,進展的非常順利。
眾人逐漸了解了這份計劃的內容,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備可行性的計劃。
太複雜的計劃暫時被擱置,只留下一些簡單能夠施行的。
李善長說道:「欲速則不達,這次變革牽扯太廣,最好由簡而繁去做。」
「前五年先做一些簡單的計劃,讓官吏適應新的工作要求。」
「朝廷也需要時間,來改革官僚體系。」
「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再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工作難度。」
「二十年能完成這個設想,就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朱標也深以為然:「還是韓國公老成持重啊,是朕太心急了。」
陳景恪也汗顏不已,天天提醒自己實事求是,可總是在某些地方下意識的認為理所應當。
他以為這份五年計劃已經非常簡陋了,放在前世互聯網上,都能被網文噴的一無是處的那種。
而且他還特意剔除了很多比較難的計劃。
這樣簡單且簡陋的計劃,古代的官吏應該能執行的吧?
被李善長和徐達這麼一解析,他才知道自己又想當然了。
他太高估這個時代行政系統的能力了。
不是個人的能力,是行政系統的能力。
這個年代的行政系統,就只有兩個職能,安民和收稅。
架構也完全是為這兩個任務而設。
這樣的行政體系,如何低估它的能力都不為過。
就拿基建來說。
前世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在不遺餘力的修橋鋪路、建設水利設施,搞各種基建。
大家見的太多了,下意識的認為這是官僚的基本素質。
甚至有人會認為,這是為了方便貪錢什麼的。
然而,這些公共設施是否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我們都是受益者。
事實上,這是我國的行政體系要求他們這麼做的。
全世界不敢說只有我們會這麼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國家的行政系統,都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不少有作為的官吏,修橋鋪路,建設水利設施等等。
但這些成績是官吏個人能力的體現,不是行政系統對他們的要求。
這其中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行政系統要求他們去做,所有的官僚都會去做,會變成普遍行為。
就比如前世的大規模基建。
行政系統沒有這方面的要求,願意這麼做的官僚鳳毛麟角。
培訓官僚的系統,也不會教他們這些東西。
不要求他們這麼做,也不教他們這些東西,他們又怎麼會去做?
翻一翻歷史書就知道,幾千年歷史,願意在基建上下功夫的官吏有幾個?
正因為少,一旦有人這麼做了才會被歷史記錄下來,被後人讚頌。
至此陳景恪才明白,自己的這份計劃,對古代的行政系統意味着什麼。
想要實施這項計劃,就要對行政體系進行重塑。
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他也在想辦法補救。
然後一個詞情不自禁的浮現在腦海里,特區。
先劃分一個區域當試點,成功之後還可以作為教學區,系統的培養新型官吏。
不過此事還不着急,事情要一點一點來。
先把工作計劃落實了再說。
而且關於特區計劃,他也只是有了一個想法,具體怎麼做還需要仔細考慮。
——
對於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動降低計劃的複雜性和難度。
但對於內閣成員來說就不一樣了。
他們必須全面理解這份政府工作計劃,並為後續的全面實施做準備。
對於邱廣安他們來說,要學的還有很多。
或者說,基本相當於是重頭開始學了。
陳景恪教他們統籌協調全國資源,徐達和李善長教他們如何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