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崛起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不可逆轉
更新:09-03 20:49 作者:斷刃天涯 分類:軍事小說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帝國崛起》更多支持!
第五百六十八章不可逆轉
關于格物致知的風波,如果說開始驚濤駭浪,結束的過程意外的短暫,但是卻不平靜。決心以死明志的劉宗周、黃宗羲,在他們的學生詳細的匯報了整個過程後,默默的收拾離開。陳燮是什麼人?你要拿妖術鬼神來說他,那是褻瀆了這位大明的擎天之柱。就算是劉宗周和黃宗羲再怎麼偏狹固執,在格物致知的問題上,已經沒有任何說辭能解釋的通。
一張嘴再怎麼能說,也不會有親眼目睹的效果來的直觀。什麼是格物,什麼是格物致知之後產生的力量,陳燮已經詮釋的非常清楚了。一個木桶,一根管子,一杯水,就這麼簡單的實驗,讓很多人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萬物很多道理,得去動手才能發現,閉門讀書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正如大明的讀書人,挽救不了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一樣的道理。
幸運的是,這是一次學術上的爭論,而不是文武之間的對抗。圍繞着什麼才是格物致知的正確理解的話題,第二天的《明報》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探討。之所以是探討,原因是措辭沒有之前那麼激烈了,投稿的人則變得比較複雜,不再是單一的東林——復社一脈,也不在是單純的聲討陳某人的倒行逆施,更不要提什麼在先賢牌位前跪下謝罪的話。
有一種觀點很有趣,作者的筆名叫匹夫之責。他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念,假設先賢們對於聖人原話的理解並沒有錯,只是不夠全面。這樣的話,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奇巧yin技一說。也就是說,聖人並不反對奇巧yin技,歷代君王對於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創舉,也給於了高度的評價和待遇。當今天子,不也一度下詔,要求民間有識之士,獻犀利之火器麼?格物致知,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某一個領域,這大概才是聖人最初的意思。
這樣的觀點比較溫和,給「聖人」們留下了足夠的顏面。客觀的說,中華民族的整個道德體系,離不開這些神聖的奠基和後來者的弘揚。從一個民族的歷史角度看,這些歷史上被推崇的先賢們,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整體上來看,他們足夠當的起「偉大」二字。畢竟在當時的文化水準和社會現狀,能夠做出超出常人的理論研究,這本身就當的起偉大。
回過頭來看,正是因為後來者對聖人學說進行了一整套的整理和完善,並且是根據統治者的需求來進行詮釋的體系,一方面有助於某個王朝的穩固和長治久安,另一方面則意味着保守、偏狹等等負面的因素。阻礙了這個民族向前發展,最終起到了一個反作用力。
三百多年後,西方列強的大炮,喚醒了這個民族的精英們。他們在黑暗中孤獨的摸索,艱難前行,披荊斬棘,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不懈的努力,最終讓中華民族重新站了起來。可惜那是三百年之後,現在的陳燮,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巨大的封閉的屋子,四周沒有窗戶,怎麼才能看見外面,怎麼才能迎來光明?很簡單,沒窗戶是吧?那就開幾個窗戶好了,前提是這個開窗戶的人,不會被這個時代的慣性踩在腳下。陳燮恰好是一個開了掛的穿越者,這個時代的人對他來講,構不成任何威脅。
於是,窗戶開了一扇又一扇,而且還越開越大。格物致知的出現,本質上是在挖這個民族學術體系的牆角,動搖所謂奇巧yin技的觀點,動搖商賈低賤的社會價值觀。這些事情,一件接一件的來,慢慢的改變這個民族,每一次改變,都是傷筋動骨的改變。咨議局,是衝着士大夫階層把持特權去的,格物致知,是衝着學術根基去的。
江南沒鬧起來,京師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一場暴風雨消於無形。沒能撼動陳燮,就不要說撼動皇帝改良的決心。這一點整個官場是有共識的,皇帝和陳燮之間的關係,不是建立在嘴巴上讓皇帝信服,而是建立在陳燮實實在在的驚人成就之上。換成別的皇帝,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艱難困苦之後,也會信任一手改變局面的這個臣子,更不要說陳燮對其他的沒啥要求。他表現出來的能力還不是最重要的,他表現出來的忠誠,才是皇帝最看重的一點。
相比之下,那些口口聲聲終於大明,願意為君父去死的大臣,在遇到危險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