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第五百一十章 大宋邊境,外軍禁行
慶曆十三年的大宋,充滿了積極向上。
經濟文化科技全面發展。
教育普及率也慢慢提上來,並且正式開始三年義務教育。
這一個提議是在慶曆十三年年底,趙駿於崇政殿常例會議上跟趙禎做出的提案。
希望開始六年義務教育。
他認為,現在已經是開展小學義務教育的最佳時期。
首先是國內經濟發展迅猛。
在景佑年間,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僅僅不過四五億貫,稅收也才七八千萬貫。
並且大部分稅收都要負擔沉重的軍費,根本難以發展教育。
但隨着這些年改革效果愈發顯著,國家的財富以及生產力翻了數倍不止,年財政收入達到了五億餘貫。
雖說財政收入越高,需要花的錢反而越多,比如前些年就定下地修復北平城的問題。
還有各地鐵路網的修建,科技方向的投入以及水電站工程建設等等。
不過教育是基石,再窮不能窮教育。
因此縱使各方面都要花錢,一旦開放義務教育,勢必會大量增加財政支出,也得把這個錢花下去。
否則拖得太久,只會讓教育越來越落後,拖慢國家的發展速度。
其次就是教育進程問題。
由於全國的小學初中高中以及大學體系教育雖然已經完善,但學費高昂,能上得起學的只能是小康家庭往上走。
大宋現在確實富裕,可並不是說全面富裕,而是指大部分人都已經解決溫飽問題,不至於再像以前任何一個朝代那樣,為食物而擔憂。
可廣大的農民階級當中,由於糧食價格並不高,單純種地只能保證餓不死,不可能完成脫貧致富。
所以大宋的絕大多數底層百姓生活談不上有多舒適。
每年解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剩那麼幾貫錢就算不錯了,還得添置點衣裳、家具,想要供孩子讀完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難度非常大。
然而大宋現在的國家情況又屬於一個急需要大量教育人才的情況,各地工廠到處在建,工人也需要文化水平。
眼下各地工廠工人不識字的大有人才,很多人連小學文化都沒有,缺乏工業研發能力。
還有科研技術與科學理論也需要不斷創新。
科學界或許存在那麼一兩個人就能讓科學發展飛速提升的情況。
比如牛頓和愛因斯坦。
但產生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條件在於教育普及出去,要指望億萬個人里出現科學家,而不能指望教十個人就出現一個,那不太現實。
因而在教育進程已經略顯落後,民間教育卻因為高昂學費的問題而無法大量普及的時候,就必須要進行義務教育。
這一點不管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義務教育,還是我國於1986年後全面施行的九年義務教育都是如此。
所以實行義務教育是必然趨勢,為的就是讓國家的國民素質大幅度提升。
不過在會議上大家認真討論了許久,眾人認為六年義務教育制度對於財政的壓力太大,應該再斟酌一二。
主要是大宋如今的人口在迅速增長,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將有上千萬適齡兒童進入小學階段,到時候財政負擔會非常恐怖。
一旦放開義務教育,那就意味着要大量擴建小學,全國可能不止是幾千所,而是數萬所。
數萬所小學平均每所容納幾百名學生,至少也得配備六位以上的老師,甚至一些大型小學可能要幾十名乃至上百名老師也說不定。
全國範圍內需要數十萬名老師。
先不談目前大宋國內的師範類教育有沒有那麼多老師從業,就算是有,加上各類建校設施以及持續維護資金,恐怕每年的財政預算也得數千萬貫甚至上億貫。
基本上一旦施行義務教育,那國家財政的五分之一都得投入到其中,佔比達到了20%,即便是後世各個發達國家也只是個位數,太誇張了些。
因而在這方面還是需要仔細研究研究才行。
趙駿覺得眾人說得確實有道理,佔比20%的教育投入也確實不太妥,即便要大力發展教育,每年投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