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煙晚明 第六章 慘禍
更新:06-15 16:52 作者:解衣唱大風 分類:科幻小說
戰國末年,天機子在山中隱居。一天,趙國貴族趙政慕名來訪,賓主相談甚歡。言談話語中,趙政發現天機子雖極少出山,卻對天下事了如指掌,於是問道:「莫非先生是神仙,或通曉極厲害的占卜之術?」天機子輕輕一笑:「我不過是看到葉子發黃落下,便知道秋風漸起,凜冬將至罷了。此刻秦已滅韓,趙禍恐為之不遠。大人,貴國不回也罷,就在這裏耕讀自得,豈不樂哉。」
這就是成語一葉知秋的由來。
從慶貞帝打發掉客氏聖旨那森然冰冷的詞句,所有人都品讀出狂風暴雪將至的味道。於是,在孟氏兄弟的授意下,兵科給事中高世揚率先發難上書:先帝屍骨未寒舉世悲戚之際,李世忠向聖上獻美色,邀寵之心昭然!為圖幸進,置忠孝大義不顧,欲陷聖天子於不道,幸萬歲仁德天賦遣而遠之未入其彀。不思先帝之恩為不義、媚新主而求榮為不忠、臣請萬歲誅此豎奸!
大家都知道四個美女是康妃送的,只不過是假李世忠之手而已,但把污水一股腦扣在李公公頭上卻是大有講究:第一,康妃對聖天子多少也算有幾日養育之恩,尤其是早已不再對外廷樞權具有任何實際威脅,只要不涉及到她,聖天子處理起來就不會有太多的心理負擔;第二,當下最大的威脅就是手握廠衛朝中也有不少同黨的李世忠,聖天子本就想收拾他,需要的是理由而不是事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驅趕客氏是敲山,把矛頭指向李世忠則是震虎,這本就是一個招數里的後半截動作。
大明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任何被參奏的對象,第一反應都應該是上書辭職表示避嫌,即便做辯解,也要在辭呈的最後一段提出紛訴,一切交由聖天子聖裁。
除非在朝堂上當場面參,絕大多數參奏都會採用上書的形式。聖天子如果覺得指控是子虛烏有,要麼直接御批駁斥——這時候就該參奏者提出辭職了、要麼留中不發不了了之,但奏本都要通過內閣票擬,所以朝臣們一樣會知道。沒見司禮監批紅石沉大海便是婉轉地表明了聖上的態度,識趣的就都該把嘴巴閉上。聖天子把奏本公佈,則有三種可能的用意:其一,賣個人情,最後大事化小以顯示天恩浩蕩,順帶着敲打一下被參的臣下;其二,事情原委聖天子也不清楚,於是叫被參人上書自辯,再根據雙方的後續交鋒判斷其是非曲直最後做出判斷;其三,暗示有意追究此事,收拾雙方其中的一方——至於是哪一方,則要朝臣們自行判斷,然後一齊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
李世忠在先皇身邊伺候了那麼久,如此淺顯的道理焉有不懂之理?不過,他還是有幾個關鍵之處完全沒想到。首先他不知道聖天子兒時就被莊妃耳濡目染地灌輸了對其個人先入為主的敵意;其次他同樣不知道孟良卿在誠王府講史時,同樣不厭其煩地有意選擇了那些極其負面的內侍做反面教材,從而愈發堅定了聖天子「宦官里少有好人」的觀念;最後,他對聖天子還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少年皇帝懂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為君之道,只是利用朝臣來敲打一下自己而已——自己已經淨了身,徹底絕了俗世的一切可能,就像依附在皇家這棵參天巨樹上的藤條一般須臾不可相離,聖上肯定會明白這個道理:只有內侍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啊!
所以他錯了,錯得離譜。
如果此時的李公公斷然反擊,叫朝中自己的羽翼挺身相爭——後果雖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也比現在好!
李世忠沒有辯解,按過去的慣例直接上書請辭了:他以年老體弱為由,請求去鳳陽守皇陵。
他不能辯。辯什麼?人是康娘娘送的,只不過是叫自己過去把幾個宮女帶給聖上而已。作為皇家的奴才,聖上是主子、娘娘也是主子,主子使喚奴才天經地義,這用辯麼?此事原委聖上心裏明鏡一樣知道的啊!
之所以提出去鳳陽,李公公實是已做了最壞的打算:即便聖上完全不顧及朝中清流一派一家獨大必然造成的惡果,念在自己從小照料先帝的感情,也會打發自己到昌平的德陵去陪先帝。只要不離開京師,等聖上發現那幫嘴炮都是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一聲招呼,自己便可以回來重新收拾局面。而且,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太小了——眼下國庫雖不能說充盈,但用度肯定是夠的、黃河已經十來年沒發大水了、邊軍雖還是苦,然欠餉已發了五六成、全國的田賦也能收上來七成左右這一切,都是自己派出的內侍